南乐县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表明北京人可能( )
A.过群体生活 B.会制作工具 C.用磨制石器 D.吃米熟食物
2.“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在古城中的池中寺遗址,约 20 万公斤的炭化稻谷就是重要见证。与良渚文化这一特征最为类似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2008年黄帝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祭祀黄帝是因为 ( )
A.黄帝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黄帝教人们交换物品
C.黄帝教民开垦耕种 D.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下列人物中,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1)蚩尤 (2)炎帝 (3)黄帝 (4)禹
A.(1)(2) B.(2)(3) C.(3)(4) D.(1)(4)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清朝
6.甲骨文被发现后,研究者发现许慎总结的汉字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已出现,至迟在3000年前,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这段材料说明了
A.甲骨文具有象形的特征 B.甲骨文在东汉时被考古发现
C.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甲骨文借助其它文字发展而来
7.“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1939年,在安阳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战国铜冰鉴 D.编钟
8.西周初年,宗亲周公旦被封在参与叛乱的商朝旧部故地——奄,建立鲁国;功臣姜尚被封在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营丘,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
A.拓展疆域 B.控制地方 C.奖赏功臣 D.笼络宗亲
9.小刚这次考试没考好,好朋友鼓励他下回一定要考好。这符合哪位人物的思想?( )
A.庄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
10.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人们互相帮助
B.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捐杂税
D.历史是不断前进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11.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土地,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这表明春秋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崛起
C.分封制瓦解 D.封建制度建立
12.《秦集史》指出,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早已推行,而秦国“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这说明( )
A.东方各国实行了商鞅变法 B.商鞅变法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C.秦国变法较早于其他国家 D.商鞅首创的县制促使秦国强大
13.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其中掌管行政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14.贾谊《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遂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大泽乡起义
15.历史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16.如下图出自一本书的章节目录。依据内容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第一章 斩蛇起义,推翻秦朝 第二章 楚汉之争,建立汉朝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17.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渭城曲》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朝时把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西安 B.西域 C.大秦 D.新疆
18.下列图片中的食物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它们都以“胡”字命名。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A.丝绸之路开通 B.文成公主人藏
C.玄奘西行天竺 D.郑和远航西洋
19.与关键词“刘秀、光武中兴、定都洛阳”相关的政权是( )
A.东汉 B.新朝 C.西晋 D.东晋
20.我国古代许多的农民起义会借助宗教形成进行宣传组织来发动。下列属于这种情况的农民起( )
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C.楚汉之争 D.黄巾起义
21.“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该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古代中国民间的盛行。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是在( )
A.秦朝末年 B.张骞通西域后 C.东汉末年 D.南北朝时期
22.下列组合有错的一项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祖冲之——《大明历》
C.张仲景——“五禽戏” D.王羲之——《兰亭序》
2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此,司马迁发愤著述,写出了不朽的历史著作( )
A.《齐民要术》 B.《史记》 C.《伤寒杂病论》 D.《论语》
24.《三国志》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材料中描述的战役的重要意义在于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D.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25.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三国、秦朝 B.秦朝、商朝、三国 C.东周、东汉、三国 D.商朝、秦朝、三国
26.“南朝”四个朝代定都在建康,建康是指今天的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洛阳
27.“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28.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文中的“他”是( )
A.曹操 B.顾恺之 C.钟繇 D.王羲之
29.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成语的形成往往与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与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诸侯争霸 B.秦灭六国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30.祖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其中,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
A.千里船的制造 B.圆周率的精确计算
C.指南车的制造 D.《大明历》的创制
二、综合题
3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材料二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
——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1)材料一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论和批判,又相互影响,形成什么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2)今天我们提倡依法治国,可以借鉴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主张?该学派的集大成者是谁?
(3)材料二中孔子学院的推广说明孔子的教育影响力很大,他的教育成就有哪些?
(4)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言论被他的弟子编入哪部书中?
32.制度建设在推进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
材料二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观察下面示意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夏王朝的“制度”名称。
(2)材料二中涉及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是小红同学设计的秦朝时期图片资料卡,这反映了秦朝的什么制度?请写出上面的A、B、C处应填写的相应内容。
(4)为巩固统一,秦朝统治者在文化上、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例)
33.改革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 概括“商鞅在秦”是如何“图谋富强”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统治者面临的严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
三、论述题
34.材料论述题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知识,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二是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和长江两大领域的经济齐头并进。三是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两宋之时,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已南移于东南,即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西。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摘编自谢琳《重心渐南移,经济共腾飞——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研究》
(1)材料中的“大运河”开凿于哪一朝代?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B
5.A
6.C
7.B
8.B
9.C
10.C
11.C
12.B
13.A
14.D
15.A
16.C
17.B
18.A
19.A
20.D
21.B
22.C
23.B
24.B
25.D
26.C
27.D
28.D
29.D
30.B
31.(1)百家争鸣
(2)法家;韩非子
(3)提出有教无类;创立私学,广收门徒;总结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整理古代文献资料。(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仁”;《论语》
32.(1)世袭制。
(2)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中央集权制度;A、太尉 B、御史大夫 C、郡。
(4)统一文字;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3.(1)趋势: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发展趋势。措施通过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2)严峻问题:巩固统治,避免分裂。
措施:通过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措施。
(3)顺应时代的潮流;恰当的政策和措施;统治者的个人才能等。答出两点即可
34.(1)隋朝
(2)观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而必然的过程。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南方经济逐渐发展,为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共同发展;安史之乱到五代之际,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而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结论:可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自魏晋到南宋时期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北方战乱较多,南方基本保持相对安定的环境,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成为必然。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2020-2021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