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友情提醒:本卷共 6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是
A. 神话传说 B. 化石遗迹 C. 口述史料 D. 史sj 载
2.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A. 盘古和女娲 B. 后羿和夸父 C. 炎帝和黄帝 D. 尧舜禹
3. 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墨子
4.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
A. 黄帝 B. 禹 C. 刘邦 D. 秦始皇
5.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 国人暴动 B. 陈胜、吴广起义 C. 黄巾起义 D. 八王之乱
6. “光武中兴”统治局面的开创者是( )
A. 诸葛亮 B. 曹操 C. 刘秀 D. 王莽
7. 西汉时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 长安 B. 洛阳 C. 建康 D. 阳关
8.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A. 屈原 B. 董仲舒 C. 司马迁 D. 蔡伦
9. “王与马,共天下”出现于
A. 东汉 B. 前秦 C. 北魏 D. 东晋
10. 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是
A. 女真族 B. 鲜卑族 C. 党项族 D. 契丹族
11. 下列文物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第 1 页 / 共 7 页
A. B.
C. D.
12. 《史记 ·夏本纪》记载: “及禹崩、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这表明()
A.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B. 华夏族开始形成
C. 夏朝灭亡商朝兴起 D. 禅让制正式确立
13. 目前见到的甲骨文单字已达 5000 字以上,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种构字原则,
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这说明甲骨文
A. 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B. 与现代汉语没有区别
C.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D. 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
14.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图片所示,表中应填入( )
①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 ④为富国强兵, 各国纷纷变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 《战国策 ·秦策一》记载:(商鞅交法)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过程 D. 影响
16. 《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得益于
A. 都江堰 B. 长江 C. 驰道 D. 灵渠
17. 同一历史事件可以使用不同的纪年方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第 2 页 / 共 7 页
A. 秦统一六国于公元前 3 世纪末 B. 张骞出使西域于公元前 2 世纪早期
C. 西域都护设立于公元 1 世纪中期 D. 匈奴灭亡西晋于公元 3 世纪早期
18. 秦丞相为左、右二员,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这说明秦朝丞相的主要职责是
A. 掌握律令并监察百官 B. 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 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 D. 管控全国军事行动
19. 秦始皇三十二年十月,洞庭郡迁陵县登记在册的男女刑徒共 226 人, 占当年户籍总数的 1/4。这说明秦 朝的迁陵县
A. 徭役繁重 B. 征战频繁 C. 治安混乱 D. 刑法严苛
20. 2021 年 12 月 14 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霸陵的外藏坑 没有太多的贵重物品,除了印章、陶俑之外,还有一些车马器,很少有金银器物。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汉文帝时期
A. 经济凋敝 B. 豪强乱政 C. 崇尚节俭 D. 尊崇儒学
21. 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 10 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直接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 十六国局面出现
22. 甘肃悬泉置是汉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在此发掘出汉简两万三千余枚,简文包括公元前 111 年至公 元 107 年悬泉置的日常事务档案,字体以隶书为主且带有篆书的风格。这些汉简可以用于研究汉代
①“文景之治” 的盛况②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情况
③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④汉字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3. 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A.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
B. 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第 3 页 / 共 7 页
C.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凿于南北朝时期
24. 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 ①—魏 B. ②—前秦 C. ③—北魏 D. ④—十六国
.
25.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 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都体现出两汉时期
A. 民族交融的现实 B. 开疆拓土的追求
C. 万邦来朝的盛景 D. 昂扬进取的精神
26. 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
A. 导致士族专权现象 B. 加剧民族之间隔阂
C. 推动江南经济发展 D. 促使东晋统一北方
27.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到洛阳,并要求族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孝文帝此举
A. 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B.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 结束了分裂割据的状态 D. 增强了北魏的军事实力
28. 西晋时,都城洛阳的汉族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家具。这说明
A. 汉族官僚生活简朴 B. “夷夏有别”观念淡化
C. 西北各族工艺先进 D. 都城洛阳商业繁荣
29. 《齐民要术》写道: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 因地制宜 B. 多种经营 C. 注重水利 D. 重农抑商
30. 下图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特点是
第 4 页 / 共 7 页
A. 端庄遒劲,丰润饱满 B.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 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D. 质朴古拙,宏伟大气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 3 小题,共 40 分。第 31 题 12 分,第 32 题 10 分,第 33 题 18 分)
31. 百家争鸣
材料 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春秋战国之前,教育就已经实现了发展, 但是教育权却集中在官府手中,只有少数贵族能够接受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教育下移,典型 代表就是孔子,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为百家思想的兴起提供了人才基础。稷下学宫等 学术争鸣团体的出现,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造就了一批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例如荀子和韩非子等。 当权者也没有实行文化领域里的专制政策,而是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春秋战国 时期,天文学、数学、农学等自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拓宽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百家思 想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技术方面的基础。
——摘编自韩丹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 (1) 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材料所表 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①春秋战国之前,官府垄断教育。( )
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 )
③稷下学宫是官办高等学府。( )
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加强了文化控制。( )
(2) 据材料,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32. 古代手工业
材料一
第 5 页 / 共 7 页
材料二 在殷墟和郑州商朝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材造作坊,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 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 请将材料一中的四件文物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只写序号)
(2) 文物有助于研究历史,从材料一中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文物。(写序号,不得多选、错选)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______________。
早期国家政权的更替:______________。
中国南方地区的开发:______________。
(3) 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3. 彭城的建制沿革
材料一 公元前 573 年,晋宋联盟与楚郑联盟发生争夺彭城的战争;
公元前 473 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 占领彭城;
公元前 385 年,韩国进攻彭城,俘虏宋悼公;
公元前 306 年,楚国灭越国, 占领彭城东;
公元前 286 年,楚、齐、魏联合伐宋,彭城归楚国。
秦朝设泗水郡,治所在沛(今沛县)。辖县在今徐州境内或部分在徐州境内的,有彭城、沛县、留县、 吕县、僮县、取虑等县。
材料二 汉初刘邦封皇弟刘交为楚王,建都于彭城,下辖 40 余县。公元前 154 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 削藩建议,激化了朝藩矛盾,第三代楚王刘戊在吴王刘濞的煽动下,与其他诸侯王联盟反叛,史称“七国 之乱”。后楚王兵败自杀。汉景帝立楚元王之子刘札为楚王,封地仅领有彭城郡,下辖 7 县。随后朝廷取 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只能享用租税,接受郡守的监督。汉武帝时在彭城、下邳设铁官,徐州利国驿至今 还存有汉代冶铁遗址。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健《徐州简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彭城的归属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秦朝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第 6 页 / 共 7 页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在地方管理上面临的问题。分别写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这 一问题的措施。
(3) 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古代地方管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第 7 页 / 共 7 页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友情提醒:本卷共 6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是
A. 神话传说 B. 化石遗迹 C. 口述史料 D. 史sj 载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而化石遗迹是研究北京人的直接
证据,B项正确;而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ACD项都是经过中间人修改的间接史料,
排除 ACD项。故选 B项。
2.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A. 盘古和女娲 B. 后羿和夸父 C. 炎帝和黄帝 D. 尧舜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从此,黄帝、炎帝
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 C正确;
盘古和女娲、后羿和夸父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
后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故 ABD错误。综上故选 C。
3. 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墨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一切事物
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选项 A符合题意;选项 B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选项 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选项 D.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所以选项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 A。
第 1 页 / 共 13 页
4.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
A. 黄帝 B. 禹 C. 刘邦 D. 秦始皇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设立皇帝制度,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D
项正确,排除 ABC项。故选 D项。
5.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 国人暴动 B. 陈胜、吴广起义 C. 黄巾起义 D. 八王之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B项正确;国人暴
动和八王之乱不是农民起义,排除 AD项;黄巾起义是在东汉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排除 C项。故选 B
项。
6.“光武中兴”统治局面的开创者是( )
A. 诸葛亮 B. 曹操 C. 刘秀 D. 王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宗室刘秀在 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
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势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管理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社会矛盾,
到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正确;诸葛亮
是蜀汉的丞相,A排除;曹操为称霸北方,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为曹魏建立奠定了基础,B排除;王莽建立
新朝,D排除;故选 C。
7. 西汉时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 长安 B. 洛阳 C. 建康 D. 阳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的,A项正确;洛阳、建康和阳关都不
是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 BCD项。故选 A项。
8.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A. 屈原 B. 董仲舒 C. 司马迁 D. 蔡伦
第 2 页 / 共 13 页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作者是司马迁,C项正确;屈原开创了楚
辞,排除 A项;董仲舒是汉代的儒学家,排除 B项;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 D项。故选 C项。
9.“王与马,共天下”出现于
A. 东汉 B. 前秦 C. 北魏 D. 东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在五胡乱华的冲击下灭亡,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而建国的过程中司马睿得到了当地大族王氏的鼎力相助,因此王氏在东晋有很高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势,D
项正确;东汉是统一政权,而东晋是区域性政权,排除 A项;前秦和北魏都是北方政权,排除 B项和 C项。
故选 D项。
10. 建立北魏政权的民族是
A. 女真族 B. 鲜卑族 C. 党项族 D. 契丹族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了以鲜卑族主导的北魏政权,B项正确;女真
族建立了金,排除 A项;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排除 C项;契丹族建立了辽国,排除 D项。故选 B项。
11. 下列文物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半坡人培育出粟,会制作为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人的成就,C项正确;河姆渡人培育出
稻谷,排除 A项;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排除 B项;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排除 D项。故选 C项。
第 3 页 / 共 13 页
12. 《史记·夏本纪》记载:“及禹崩、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这表明()
A.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B. 华夏族开始形成
C. 夏朝灭亡商朝兴起 D. 禅让制正式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及禹崩、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并结合所学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
继位,从此家天下代替公天下,故 A 正确;黄帝、炎帝联盟后逐渐形成了华夏族,故 B 错误;夏朝灭亡商
朝兴起与题意无关,故 C 错误;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标志着禅让制的结束,故 D
错误。综上故选 A。
13. 目前见到的甲骨文单字已达 5000字以上,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种构字原则,
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这说明甲骨文
A. 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B. 与现代汉语没有区别
C.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D. 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不仅单字数量大,而且语法完备,这说明甲骨文已经成为
了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D项正确;甲骨文出现在商代,排除 A项;甲骨文和现代汉语差别很大,排除 B
项;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排除 C项。故选 D项。
14.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图片所示,表中应填入( )
①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 ④为富国强兵,
各国纷纷变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结果中的重大转型指的
第 4 页 / 共 13 页
是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度建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除了题干中的因素还包括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各国的
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的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政权是汉
族政权,而不是少数民族。导致社会动荡的是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符合题意的是①④,故选 D。
15. 《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交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过程 D. 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知体现了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这是商
鞅变法的影响,故选 D;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不是背景、内容和过程,排除 ABC。
16.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得益于
A. 都江堰 B. 长江 C. 驰道 D. 灵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守李冰在任期间为了控制岷江的洪水,带领人们修建都江堰,控制了岷江
的水患,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A项正确;长江自古以来就存在,排除 B项;驰道是秦统一后修建
的交通动脉,与水旱灾害无关,排除 C项;灵渠是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运河,与四川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项。
17. 同一历史事件可以使用不同的纪年方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秦统一六国于公元前 3世纪末 B. 张骞出使西域于公元前 2世纪早期
C. 西域都护设立于公元 1世纪中期 D. 匈奴灭亡西晋于公元 3世纪早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 221年,此时是公元前 3世纪末,A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是公元前 138
年,此时是公元前 2世纪晚期,排除 B项;西域都护设立于公元前 1世纪中期,排除 C项;匈奴灭亡西晋
于公元 4世纪早期,排除 D项。故选 A项。
18. 秦丞相为左、右二员,“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这说明秦朝丞相的主要职责是
第 5 页 / 共 13 页
A. 掌握律令并监察百官 B. 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 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 D. 管控全国军事行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可知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项正确;监察百官的是御
史大夫,排除 A项;管理皇族和外戚事务的是宗正,排除 C项;掌管军事事务的是太尉,排除 D项。故选
B项。
19. 秦始皇三十二年十月,洞庭郡迁陵县登记在册的男女刑徒共 226人,占当年户籍总数的 1/4。这说明秦
朝的迁陵县
A. 徭役繁重 B. 征战频繁 C. 治安混乱 D. 刑法严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洞庭郡迁陵县登记在册的男女刑徒共 226人,占当年户籍总数的 1/4”,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材料反映了洞庭郡迁陵县登记在册的男女刑徒数量众多,反映了秦朝的迁陵县刑法严苛,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秦朝徭役繁重、征战频繁、治安混乱的内容,排除 ABC项。故选 D项。
20. 2021年 12月 1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霸陵的外藏坑
没有太多的贵重物品,除了印章、陶俑之外,还有一些车马器,很少有金银器物。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汉文帝时期
A. 经济凋敝 B. 豪强乱政 C. 崇尚节俭 D. 尊崇儒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文帝的陵墓中没有太多贵重的随葬物品,体现了他崇尚节俭的品格,C项正确;汉文帝时期社
会经济恢复,不再是凋敝的状态,排除 A项;根据汉文帝墓葬中的随葬品不能体现豪强乱政和尊崇儒学,
排除 BD项。故选 C项。
21. 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 10 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直接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第 6 页 / 共 13 页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 十六国局面出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
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 不想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
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住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宜交
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已,导放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排挤陷害,
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C项正确;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 A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
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排除 B项;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
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 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
(前赵)时起,至 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排除 D项。故选 C项。
【点睛】
22. 甘肃悬泉置是汉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在此发掘出汉简两万三千余枚,简文包括公元前 111年至公
元 107年悬泉置的日常事务档案,字体以隶书为主且带有篆书的风格。这些汉简可以用于研究汉代
①“文景之治”的盛况②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情况
③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④汉字演变与发展的历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甘肃悬泉置是汉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出土汉简“简文包括公元前 111年至公元 107年悬泉置
的日常事务档案”,可以用于研究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情况,“字体以隶书为主且带有篆书的风格”可以用于研
究汉代汉字演变与发展的历程,②④正确,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西
汉初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①,排除 AB项;材料反映的是发掘出的汉简,没有涉及造纸术的发明,排除
③,排除 C项。故选 D项。
23. 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A. 公元前 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B. 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C.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凿于南北朝时期
第 7 页 / 共 13 页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之战,此战后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因此 C项的
表述是对于赤壁之战的解释,C项正确;A项是西汉建立的史实,不是史论,排除 A项;B项是关于祖冲
之的成就,属于史实,排除 B项;D项反映了两大石窟的开凿史实,排除 D项。故选 C项。
24. 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①—魏 B.②—前秦 C.③—北魏 D.④—十六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263年魏国灭亡了蜀国,实现了局部统一,所以①是魏国,A项正确;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280年,西晋灭亡吴国统一全国,所以②应该是西晋,排除 B项;公元 374年前秦在
苻坚的领导下统一了北方,所以③是前秦,排除 C项;公元 525年北魏正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所以④是
北魏,排除 D项。故选 A项。
25.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
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都体现出两汉时期
A. 民族交融的现实 B. 开疆拓土的追求
C. 万邦来朝的盛景 D. 昂扬进取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无论是司马迁以残缺的身体写成煌煌巨著《史记》还是霍去病千里奔袭大败匈奴,亦或是张骞以
果敢精神凿空西域,都能体现汉王朝的昂扬进取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民族交融的事实,排除 A
项;材料的史实不能 汉王朝有开疆拓土的野心,排除 B项;材料并未反映万邦来朝的景象,排除 C项。故
选 D项。
26. 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
第 8 页 / 共 13 页
A. 导致士族专权现象 B. 加剧民族之间隔阂
C. 推动江南经济发展 D. 促使东晋统一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和平 ,因而北方人口大量
南迁,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生产力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士族专权,排
除 A项;材料并未反映北人南迁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排除 B项;东晋并未实现统一,排除 D项。故选
C项。
27.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到洛阳,并要求族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孝文帝此举
A. 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B.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 结束了分裂割据的状态 D. 增强了北魏的军事实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中的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以及鲜卑族
和汉族的交流,而这与当时的民族交流融合的趋势是相符合的,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士族门阀势力
的打击,排除 A项;北魏并未统一中国,排除 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军事改革,排除 D项。故选 B项。
28. 西晋时,都城洛阳的汉族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家具。这说明
A. 汉族官僚生活简朴 B.“夷夏有别”观念淡化
C. 西北各族工艺先进 D. 都城洛阳商业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古以来汉族文明都在鄙夷蛮夷的文化,称之为“夷夏有别”,而材
料反映的中原地区开始采用胡人的器具,说明了“夷夏有别”观念淡化,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官员的生活
简朴,排除 A项;材料只能说明胡人的 器具较为实用,不能说明工艺先进,排除 C项;材料不能反映洛阳
的商业情况,排除 D项。故选 B项。
第 9 页 / 共 13 页
29. 《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 因地制宜 B. 多种经营 C. 注重水利 D. 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先民充分总结自然经验,因地制宜的发
展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农民进行多种生产活动,排除 B项;材料没有
体现对水利的重视,排除 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排除 D项。故选 A项。
30. 下图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特点是
A. 端庄遒劲,丰润饱满 B.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 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D. 质朴古拙,宏伟大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行书被后人
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B项正确;端庄遒劲,丰润饱满形容的是颜真卿的书法,排除 A项;苍劲厚重,
粗犷雄浑形容的是北魏时期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作品,排除 C项;质朴古拙,宏伟大气形容的是隶书,排
除 D项。故选 B项。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 3 小题,共 40 分。第 31 题 12 分,第 32 题 10 分,第 33 题 18 分)
31. 百家争鸣
材料 百家争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春秋战国之前,教育就已经实现了发展,
但是教育权却集中在官府手中,只有少数贵族能够接受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教育下移,典型
代表就是孔子,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为百家思想的兴起提供了人才基础。稷下学宫等
第 10 页 / 共 13 页
学术争鸣团体的出现,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造就了一批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例如荀子和韩非子等。
当权者也没有实行文化领域里的专制政策,而是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春秋战国
时期,天文学、数学、农学等自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拓宽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百家思
想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技术方面的基础。
——摘编自韩丹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材料所表
达意思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①春秋战国之前,官府垄断教育。( )
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 )
③稷下学宫是官办高等学府。( )
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加强了文化控制。( )
(2)据材料,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答案】(1) ①. 正确 ②. 正确 ③. 未涉及 ④. 错误
(2)教育权下移,学术争鸣团体的出现,统治者实行了文化开明政策,自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解析】
【详解】(1)①根据“教育权却集中在官府手中,只有少数贵族能够接受教育”可知题干说法正确。
②根据“私学兴起,教育下移,典型代表就是孔子”可知题干说法错误。
③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材料表明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团体,但没有说明它是官办高等学府,因此题干说
法材料未涉及。
④根据“当权者也没有实行文化领域里的专制政策,而是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可知
题干说法错误。
(2)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教育下移”、“稷下学宫等学术争鸣团体的出现,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
台,造就了一批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当权者也没有实行文化领域里的专制政策,而是实行开明的文化政
策,营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教育权下移,学术争鸣
团体的出现,统治者实行了文化开明政策,自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等。
32. 古代手工业
材料一
第 11 页 / 共 13 页
材料二 在殷墟和郑州商朝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材造作坊,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
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请将材料一中的四件文物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只写序号)
(2)文物有助于研究历史,从材料一中找出能说明以下主题的文物。(写序号,不得多选、错选)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______________。
早期国家政权的更替:______________。
中国南方地区的开发: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④①③②
(2) ①.③ ②.① ③.②
(3)官营为主,分工细致,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即可。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④①③②。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是战国时期的铁犁铧;有助于研究早期国家政权
更迭的是利簋;有助于研究中国南方地区开发的是南朝时期的青瓷。
(3)根据“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材造作坊,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
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可知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官营为主,分工细致,生产规模
大,技术水平高。
33. 彭城的建制沿革
材料一 公元前 573年,晋宋联盟与楚郑联盟发生争夺彭城的战争;
公元前 473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占领彭城;
公元前 385年,韩国进攻彭城,俘虏宋悼公;
公元前 306年,楚国灭越国,占领彭城东;
公元前 286年,楚、齐、魏联合伐宋,彭城归楚国。
秦朝设泗水郡,治所在沛(今沛县)。辖县在今徐州境内或部分在徐州境内的,有彭城、沛县、留县、
吕县、僮县、取虑等县。
材料二 汉初刘邦封皇弟刘交为楚王,建都于彭城,下辖 40余县。公元前 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
削藩建议,激化了朝藩矛盾,第三代楚王刘戊在吴王刘濞的煽动下,与其他诸侯王联盟反叛,史称“七国
之乱”。后楚王兵败自杀。汉景帝立楚元王之子刘札为楚王,封地仅领有彭城郡,下辖 7县。随后朝廷取
第 12 页 / 共 13 页
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只能享用租税,接受郡守的监督。汉武帝时在彭城、下邳设铁官,徐州利国驿至今
还存有汉代冶铁遗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健《徐州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彭城的归属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秦朝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在地方管理上面临的问题。分别写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这
一问题的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古代地方管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1)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原因:诸侯争霸;解决办法:设立郡县。
(2)问题: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措施: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发展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加强。
【解析】
【小问 1详解】
根据材料一彭城的归属不断变化的时间及参战国家可知,这一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一时期由于诸侯混战,相互攻伐,导致彭城的归属不断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秦朝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设立郡县。
【小问 2详解】
根据材料二可知,诸侯王的势力过大,甚至掀起叛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管理方面的问
题是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根据材料二分析可知,汉景帝的措施是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汉武帝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
【小问 3详解】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中央权力逐渐加强,地方权力逐渐衰落,因而其发展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逐渐加强。
第 13 页 / 共 13 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抽测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