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一通榆县高中联合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根据材料“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
皇帝掌握天下大小事务,天下百姓也须遵守秦政府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即秦朝践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与疆土辽阔和人口众多无关,排除C
项:材料没有体现刑法严苛,排除D项。
2.C根据材料信息“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可知,科举制扩大
了求取的人数,体现出其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体现
不出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排除A项:“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科举制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且“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3.A根据材料“以济度众生为贵、独善其身为贱”“不仅广泛参与到诸如文笔、赞咏、歌舞等文学艺术活动中,
还积极对传统典籍进行注疏”可知,南朝时期,佛教不仅吸收了儒家“入世”的思想,推动儒佛思想的融合,还
积极参与到世俗文化活动中,这有利于推动佛教本土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教吸收儒学,
而未提及儒学吸收佛学,不能体现二者开始出现融合,排除B项;将儒家思想糅合进佛教是南朝汉人的做法,
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C项;佛教吸收儒学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
4,C材料反映了宋朝社会习俗由崇尚节俭向追求华靡转变,以致政府也难以改变这种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正是由于宋朝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所致,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难以改变社会追求华膝的风
气,与中央政府权威衰落无关,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市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排除D项。
5,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为强化君主专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这一举措导致皇帝政务剧增,需要依靠身
边亲信如宦官等协助其处理政务,最终导致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出现,故D项正确。宦官权力来源于皇帝,虽
然其权倾朝野,但对皇权并不构成实质性威胁,且政府的最高决策权始终属于皇帝,排除A、B两项:明朝灭
亡的直接原因是李自成攻陷北京,排除C项。
6.C根据图表可知,清朝中期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和中国古代其他王朝一样都
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人口的猛增容易导致自然资源的不足,使资源危机加剧,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乾隆至道光时期,清朝是由盛转衰的时期,排除A项:清朝一直是封建农耕经济占据主导,排除B
项;“急剧扩大”的表述与史实相悖,排除D项。
【高一联合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31437D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一通榆县高中联合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秦始皇东巡至会稽山时所立碑刻的部分内容。反映出秦朝
A.经济繁荣、文化统一
C.疆土辽阔、人口众多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国家统一、刑法严苛
2.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D.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3.南朝时期,“以济度众生为贵、独善其身为贱”的思想在佛教中逐渐兴起,僧人的修行实践也扩大至世俗之学,不仅广泛参与到诸如文笔、赞咏、歌舞等文学艺术活动中,还积极对传统典籍进行注疏,如:释慧琳注《孝经》、释僧智有著《论语略解》等。这一现象
A.利于佛教本土化的发展
C.表明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B.印证了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D.体现出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4.宋初,“崇尚节俭,金银为服用者鲜”,故而“金银之价甚贱”;至真宗年间,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不惟士大夫家崇尚不已,市井闾里以华靡相胜”,以致金银之价飞涨,政府虽“申严其禁”,仍然“有未至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北宋中央政府的权威日益衰落
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世俗生活
B.社会成员身份平等及门第观念消亡
D.市民阶层崛起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5.明朝中期,宦官由“止可供洒扫”逐渐走向政治前台,不仅获得了协助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还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控制权,以致诞生了如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A.反映了明朝皇权逐渐被架空
B.表明中央决策机制出现了质变这些现象的出现
C.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D.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6.下图反映了乾隆六年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A.反映了清朝的日渐兴盛
B.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C.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
D.表明清朝疆域的急剧扩大
7.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丢盔弃甲,但依然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来自我安慰,到19世纪下半叶,洋务派已经发出了“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州者,东南一州也”的感叹。这一态度的转变
A.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直接推动了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
C.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相吻合
D.体现了传统华夷观念有一定突破
8.下表所示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外交状况。由此可见,当时的北洋政府
时间 外交活动
1917年 宣布参加一战,取消德国在华特权
1919年 巴黎和会拒绝签订合约
1921~1922年 提出废除“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权
1926年 强硬废除《中比条约》
A.坚决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 B.已摆脱列强代理人身份
C.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D.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合作
9.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报刊业有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短时间内即涌现出500种左右的报刊。还有很多省、市纷纷成立学生联合会,出版学生报刊,著名的有《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上海学生联合会日报》。据此可推知,五四运动
A.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B.推动学术理论的进步
C.冲击了北洋军阀统治 D.革新了封建文化秩序
10.“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来个毛委员。领导穷人闹革命,武装割据湘赣边。太阳出山红艳艳,宁冈从此亮了天。奴隶翻身作主人,工农当家掌政权。”这一童谣出现的时期应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1.1937年10月,八路军分赴山西、河北、察哈尔等地,在当地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抗日组织,武装群众,扩充军队。 中国共产党旨在
A.有效贯彻全面抗战的路线
B.消除各阶级之间政治分歧
C.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增强国民党军队抗日力量
12.1951年6月1日,自《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发表后,在数月间,全国各地捐款数额便达31847亿元(旧币值约10000:1)。此外,各省人民还积极捐助战斗机,如东北人民认捐203架、华北人民认捐100架,苏南人民认捐120架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A.源于土改完成使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
B.表明志愿军的武器主要来源于捐助
C.实现了中美军事力量对比的彻底逆转
D.是当时强大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13.毛泽东在1964年的中央sj 处会议上指出:“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三线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备后方,不仅工业交通部分要搬迁,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迁。”这表明我国实施大三线建设的目的在于
A.平衡城乡布局
B.发展科学技术
C.维护国防安全
D.完善工业体系
14.自蔡英文上台后,巴拿马、多米尼加等8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台湾所谓的“邦交国”仅剩14个;此外,因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世界卫生组织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这些事实反映了
A.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
C.中国国际地位获得大幅提高
B.“一个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D.“一国两制”政策是历史大势所趋
15.下面为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由此可知,我国的外交政策
时期 主要内容
1949年《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即从中国经日本到澳大利亚,经中东到欧洲,再 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及其周边国家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中共十九大 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A.包容性与灵活性并存
B.具有传承性的特征
C.坚持合作共赢的道路
D.蕴含意识形态色彩
16.2022年6月17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命名下水,实现了我国自“辽宁舰”后五年下水一艘航空母舰的傲人成就。这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我国
A.对外交往的现实需要
C.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B.海权意识的日益增强
D.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纵观历史,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当时战国时期各国变化最为彻底的一次变革运动。商鞅变法中提到,以往的小乡、邑都应该聚齐在一起,成立县,设立各个县管理者,领主的主权被收回中央,中央成为政治的集权中心。秦国对于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也非常明确,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得到深化,地主阶级的政治势力得到肯定以及稳固。在商鞅变法中,爵制不再受世袭的影响,不分亲疏远近,不特别厚爱贵族,一旦军功在身,不论是何等身份都可以获得爵禄。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达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大好政治局势。
-摘编自李昊雨《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分析》
材料二
虽然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却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变法就转变为政治斗争,一旦转变为政治斗争,新法必定失败,官僚体系具有天生的保守倾向,而且新政不能得到预期效果,变法者很难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结果是人亡政息。
—摘编自许小年《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变法的认识。(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王朝时期,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其中弱小的如稽胡、党项等,采用武力的方式使其归服,势力比较强的如突厥等,则采取分化、打击等手段,各个击破。此举除保卫边疆地区的民众外,还为了扩大自己的藤域范围,达成开疆拓土的目的。唐王朝总结了历代的经验,在边疆民族地区广设羁康都督府、州,由中央政府授予少数民族首领都督、制史等职,以管理本民族事务;在重要地区则设都护府,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领导。唐王朝还给少数民族首领各种优待。如:朝贡后,回赐给其销袍金带、金帛银彩、粮食和田地;赐子本是,以宗室待之;留宿卫,给其以最大的信任和荣耀。此外,唐王朝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大规模实行“和亲”政策和“互市”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和各少数民族的联系。
—摘编自王炼炼《唐宋王朝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认识》
材料二
朱元璋在目睹了元朝尖锐的民族矛盾后,为巩固其新建立的明帝国,他说:“元时为官,但贵本族,轻中国之士······朕即为华夏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基于此,他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民族策略,如在北方攻击、分化蒙古势力,鼓动部落间的斗争,对于西南各部少数民族,则改革土司制度,帮助这些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给予当地首领一定的政治地位,满足其政治诉求,同时在边疆各地开设马市、茶市,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展开互市贸易。
—摘编自张飞翔《简述明朝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王朝民族政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面为我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51年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运动
1900年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
1906年 清政府预备立宪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良明 林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阀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校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2分)
吉林省通榆县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