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 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C. 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2.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3. 有学者指出:文明可定义为人类组织的这样一个阶段,其时行政机构、社会机构和经济机构已发展到足以处理(不论如何不完善)一个复杂社会中与秩序、安全和效能有关的问题。因此,标志文明产生的要素有( )
①文字 ②国家 ③金属工具 ④城市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某同学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时查找了一张地图,相关内容标注正确的是( )
A. 将金字塔标注在① B. 将种姓制度标注在②
C. 将甲骨文标注在③ D. 将楔形文字标注在④
5. 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埃及神话,著名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哈夫拉金字塔的东面。后来在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是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这一现象表明( )
A. 希腊神话源自埃及 B. 世界文明大同小异
C. 文明发展交流借鉴 D. 埃及文化多元并存
6. 下表是地理自然环境与对应区域文明发展的表现,据此分析,早期人类文明( )
地理自然环境 区域文明发展的表现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需要精确计算泛滥日期,埃及进行天文学研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步太阳历。退水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届,几何学诞生。埃及实现统一,建立较完善的系统。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经常泛滥 在与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产量和人工。
A. 洪水泛滥对其产生起决定作用 B. 都是依赖农业经济而产生的
C. 多元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D. 只有靠近大河流域才能发展
7. 1924年,张作霖将东三省陆军改名为东北军。1929年,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他同年创设了北政务委员会,作为指导东北四省的最高行政机关,“东北”开始普遍代指区域。这表明( )
A. 东北受到国民政府直接统辖 B. 东北的区域重要性逐渐凸显
C. 日本已经在筹划占领东三省 D. 东北边防面临苏联军事威胁
8. 赫梯人是历史上最早大量铸造并使用铁器的部族。公元前14世纪中期开始,埃及和赫梯不断进行战争。在和赫梯人接触的过程中,埃及人学会铁器的铸造和使用。约公元前13世纪初期,埃及进入了铁器时代。这种现象表明古代战争是( )
A. 文明扩展的方式之一 B. 政权更替的根本原因
C. 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D. 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
9. 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历经政权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 )
A. 阿克苏姆王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古代罗马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10. 下图中左边是公元前7—前6世纪古代希腊的雕刻,右边是古代埃及公元前3千纪后期的雕刻。两者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由此可推断( )
A. 埃及曾经征服希腊 B. 埃及借鉴了希腊的雕刻手法
C. 古代文明相互隔绝 D. 古代文明之间有一定的交流
11. 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这些文明的扩展( )
A. 推动了城邦国家的发展 B. 扩大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C. 促进了行省制度的完善 D. 形成了统一的社会风俗
12.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它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消亡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历史,中国历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其特点包括( )
①政治分裂割据 ②经济为庄园制
③教会地位显赫 ④王权至高无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3. 下列图片反映了12—14世纪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专制转变 B. 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C. 由中央集权制向君主专制转变 D. 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转变
14. 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反映了亚欧大陆( )
A.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B. 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C. 民族冲突的常态化 D. 经济基础的统一性
15. 俄罗斯发端于九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公元 863年,在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斯拉夫字母(基利尔文字),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这说明基辅罗斯( )
A. 深受希腊帝国影响 B. 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C. 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D. 基辅罗斯未实现统一
16. 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 制约了代议制民主的发展 B. 利于西欧封建王权的加强
C. 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支持 D. 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17. 中古时期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自由”是市民阶层的合法身份,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这反映出( )
A. 农奴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 B. 城市中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
C. 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 D. 封建领主势力遭到空前削弱
18. 为了给自己的来世安排一个舒适的宫殿,继续今世的生活,法老下令在宫殿里面摆放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并将遗体制成木乃伊,想给灵魂保留一个完整的躯体。材料中的“宫殿”位于( )
A. 尼罗河流域 B. 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 黄河流域
19. 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是( )
A. 忠君思想在西欧传播 B. 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
C.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基督教在西欧的特殊地位
20. 一般来说,封臣的义务就是侍奉,而封君的义务则是保护。封臣必须随时准备跟随封君进行军事远征,如果封君没了马骑,封臣必须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他;如果封君被囚禁,封臣必须把自己作为人质以换取他的获释。这表明( )
A. 封臣是封君的私有财产 B. 军事远征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前提
C. 封臣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 封君和封臣有严格的权利与义务
21. 在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与封臣之间要结成主从关系,先要行臣服礼。愿意效忠的人要脱帽、下跪、解下武器,双手合掌放在封君的手掌之中,并说:“主人,我是您的人了。”然后,封臣把手放在《圣经》上起誓,表示效忠于他的主人。这种宣誓仪式最能体现()
A. 结成封君封臣关系的神圣性 B. 封臣有义务宣扬基督教义
C. 封臣要秉持勤俭作风 D. 西欧国家盛行政教合一
22.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它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消亡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历史,中国历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其特点包括( )
①政治分裂割据 ②经济为庄园制 ③教会地位显赫 ④王权至高无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3. 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两人、多人的封臣。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欧封建制度下( )
A. 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B. 教会势力庞大
C. 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 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24. 11世纪20年代,普瓦都的威廉公爵告知他的一个封臣说:“你的义务是满足我的愿望。如果我命令你向一位农民致意,你的义务就是服从……”这表明当时西欧( )
A. 封臣需满足封君一切愿望 B. 封建等级关系较为严格
C. 封臣的社会地位低于农民 D. 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 ,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三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是世界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以水生植物晒干制作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_____;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_____。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_____;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阿拉伯人在对古代文化继承和发展后,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古时期朝鲜是如何从中国“吸取营养”的。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亚历山大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等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从亚历山大远征到托勒密埃及灭亡约300年的时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在托勒密埃及,托勒密一世建立了“缪斯(希腊文艺女神)宫”,收藏了古希腊大量文化典籍。诸多希腊学者前往此处,亚历山大城也因此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托勒密三世时,颁布敕令允许奴隶买卖,一位有名望的埃及祭司说这在原来的埃及是不会出现的。他还介绍道,当时亚历山大率领的35000名步兵中,有12600名南部希腊人,远征期间至少有3600人留在当地,亚历山大死后,他的继任者继续从希腊招募士兵和殖民者。他还自己抱怨,因为他不会讲希腊语而遭到住在他家的一位军人的嘲笑。在这里,上层贵族的生活习俗也从喝啤酒、穿亚麻制品变为了喝葡萄酒、穿羊毛制品。
——摘编自李若宝《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1)根据材料,概括希腊化时代托勒密埃及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新现象的影响。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从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持何观点?依据材料三对该观点加以解释。
答案和解析
1.D【解析】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文明产生的基础;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D【解析】D.根据题干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D项正确。
A.题干未体现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排除A项。
B.题干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而不是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
C.题干未体现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和国家,排除C项。 故选D项。
3.A【解析】①②③结合所学可知,一般把文明产生的标志描述为金属工具、文字、国家的产生和出现。由于代表生产力核心要素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力得到大发展,私有制和阶级随之产生,而且人口数量和聚落规模越来越大。为了解决因此带来的原始社会族群矛盾,强制机关和强权阶级随之而来,于是国家开始产生。同时,由于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字作为一种高效手段,势在必行,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文明就此诞生。故①②③正确。④城市于文明产生之后,故排除④。 故选A。
4.A【解析】据所学亚非古代文明的知识可知,金字塔位于埃及,处于题目中①的位置,故选A项。种姓制度属于古印度文明,而②为两河流域文明,排除B项;甲骨文属于古代中国文明,而③为古印度文明,排除C项;楔形文字属于古代西亚文明,而④为中国文明发源地,排除D项。
故选A。
5.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埃及神话对希腊神话的影响,体现的是当时文明的交流碰撞,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交流借鉴,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埃及文化多元并存的问题,D排除。
6.C【解析】据“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可知,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据“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经常泛滥”“在与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等可知,两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两河流域的文明,所以表格信息强调的是多元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故C正确。洪水泛滥对其产生起重要影响作用,而非决定,故排除A。
早期人类文明如古希腊文明,是属于海洋文明,主要经济是工商业,而非农业,BD两项表述绝对化,故排除。
7.B【解析】根据材料“张作霖将东三省陆军改名为东北军”“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指导东北四省的最高行政机关”等信息可知,东三省陆军被称为东北军,张学良作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长官,并设置东四省的最高行政机关的机构,说明国民政府认识到东北地区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民政府重视东北地区,说明当时东北区域的重要性显现出来,没有强调东北受到国民政府的直接统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时期日本筹划占领东三省,排除C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国民政府重视东北地区,没有体现苏联威胁东三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8.A【解析】材料“在和赫梯人接触的过程中,埃及人学会铁器的铸造和使用”体现的是古代战争促进了文明的扩展,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9.D【解析】D.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故D项正确。
A.阿克苏姆王国是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的一个贸易国家,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
B.亚历山大帝国是对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的称呼,由著名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开创,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
C.古代罗马帝国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拜占庭帝国,而不是罗马帝国,故C项错误。 故选D。
10.D【解析】在不同地区出现相似度很高的文物,说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材料信息就表明古希腊文明与古埃及文明之间的相似之处,故选D项。据所学古代文明的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希腊被马其顿王国所灭,埃及并未征服希腊,排除A项;据材料“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二者外观的相似,从中无法看出更为细致的雕刻手法的异同,排除B项;据所学古代文明的知识可知,相互隔绝错误,排除C项。
11.B【解析】B.依据所学可知,随着这些文明的扩展,他们之间的联系加强,扩大了人类文明的交流,故B正确。
ACD.这三项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与这些文明造成的影响不符,故ACD错误。故选B。
12.A【解析】①②③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大部分国家是政治分裂割据、经济发展的是庄园经济、教会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特点,故①②③正确。
④这一时期的王权是处于教权的统治之下,故④错误。故选A。
13.D【解析】D.由题干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左边图片反映的是等级制度,而右边图片实际上反映的也是等级制度,只是左边图片中间的等级是公侯伯子男的封建爵位,而右边图片中间是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这体现了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的转变,故D正确。
ABC.综上所述,此三项与题干图片信息主旨不符,故排除ABC。故选D。
14.B【解析】根据题干中“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文明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可知欧亚大陆上的文明各具特色,即区域文明具有多元性,故选B项。题干中的“封建制度”、“中央集权”、“政治文明”等词汇述及的是政治制度方面,而不是宗教信仰,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没有述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问题,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各具特色,没有涉及“经济基础的统一性”,排除D项。
15.B【解析】A.首先没有希腊帝国这一说法,其次根据所学基辅罗斯主要是受到拜占庭帝国影响,故不选A。
B.题干“在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斯拉夫字母(基利尔文字),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表明基辅罗斯在文化、宗教上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故B正确。
CD.此两项题干未体现,故不选CD。故选B。
16.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通过和国王之间的相互支持,城市赢得了自治,国王得到了城市的金钱和人力支持,进而强化了封建王权,B项正确;当时尚未产生代议制民主,排除A项;当时尚未产生近代民族国家,排除C项;当时尚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故选B项。
17.C【解析】从材料中的“农奴一旦进入城市……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可以看出,中世纪的城市对西欧封建农奴制的瓦解有一定和推动作用,这体现了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故C正确。
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市民,不是农奴,故A错误。
B项说法太绝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故选:C。
18.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老为古代埃及的最高统治者,题干中的“宫殿”指的是金字塔,其位于尼罗河流域,故A正确。
B.本项是古代巴比伦,故排除B。
C.本项是古代印度,其最高统治者不叫法老,故排除C。
D.本项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不叫法老,故排除D。
19.B【解析】据所学中古时期的欧洲可知,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故选B项。A项仅是封君封臣制度的体现,不能完整概况材料信息,排除;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仅是第一幅图片的体现,不能完整概况材料信息,排除。
20.D【解析】材料展示了封君与封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特别是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故D正确。
封臣不是奴隶或农奴,不是封君的私有财产,有很大的人身自由,故A、C错误。
封君封臣制度的前提是封赐土地,不是军事远征,故B错误。故选:D。
21.A【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脱帽、下跪、解下武器”“双手合掌”“把手放在《圣经》上起誓”可知,封君封臣关系的神圣性,故A项正确。
B.封臣的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宣扬基督教义的义务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
C.题干体现不出“秉持勤俭作风”,故排除C项。
D.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封君与封臣的关系,不能反映西欧国家的政治制度,故排除D项。故选A。
2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大部分国家是政治分裂割据、经济发展的是庄园经济、教会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特点,所以①②③正确;但是这一时期的王权是处于教权的统治之下,所以④错误。 故选:A。
23.C【解析】A.从题干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之下,王权会遭到削弱,故排除A。
B.题干看不出教会势力的大小,故排除B。
C.从题干“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两人、多人的封臣”和所学可知,封建主之间形成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各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所以封建制度下的王权是有限的,容易造成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故C正确。
D.从“一个人可以同时是两人、多人的封臣”可以看出身份划分不明显,故排除D。 故选C。
24.B【解析】题干材料表明,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存在较为严格的等级关系,故B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封臣的地位高于农民,其主要义务是服兵役,C说法错误。D材料没有反映,也不符合史实。
25.(1)①、②、③、④。
(2)主要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文学作品:《天方夜谭》。贡献:将东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欧;将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技术,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传到欧洲,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文化。
影响:阿拉伯处在传统东西方贸易交往的交通要道上,它把中国古代的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先进知识和宗教文化,它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
26.(1)新现象:信仰上崇拜希腊神,文化上吸纳希腊文化(收藏希腊典籍),经济上允许奴隶买卖,语言上流行希腊语,生活习俗上喝葡萄酒、穿羊毛制品。(任答4点即可)
(2)影响:推广了希腊文化;促进了文化交融;推动了当地文化发展;促进了希腊人与埃及人的融合。(任答2点即可)
27.(1)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贵族等级);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解释:城市的出现,使欧洲中世纪出现了新的阶级和新的文化;推动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