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有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
A.为殖民扩张寻求宗教理论支持 B.将宗教改革思想传到美洲
C.把人文主义传播到美洲大陆 D.用传播宗教取代殖民掠夺
2.葡萄牙最早占据巴西,但1638年至1640年间,荷兰逐渐控制了巴西东北部的地区,并以累西腓为首府。1648年,葡萄牙在对荷兰的战争中胜出后才扭转这个局势,荷兰当局其后将巴西交还给葡萄牙。这体现出葡萄牙( )
A.重税政策导致衰落 B.封建落后拖垮国家
C.战争造成财政亏空 D.殖民扩张与殖民斗争
3.据估计,殖民扩张期间,从非洲运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 500万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的黑人约为此数的5倍,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的。该材料反映的是( )
A.亚洲劳动力短缺 B.血腥的殖民掠夺
C.黑奴贸易具有公平性 D.洲际贫富差距缩小
4.《刚果真相》一书中写道:“凡是在白种人因贪求黄金而跟 ‘劣等民族’接触的地方,那里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材料主要揭示了( )
A.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B.西方工业化消极影响
C.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D.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5.17世纪初,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纷纷建立东印度公司。其中,英国在印度的统治都是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荷兰东印度公司也曾一度侵占了中国的澎湖和台湾。由此可知,这些东印度公司( )
A.推动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B.是现代意义的跨国公司
C.是西欧贸易兴盛的根源 D.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6.近代中国和印度农业商品化都有一定发展,但是两者在商品化程度上差异明显。据统计,1909—1913年世界棉花出口贸易中,印度约占13.1%,中国约占1.6%。这体现出( )
A.印度农业商品化程度超过中国 B.中国自然经济具有较强抵抗性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起步晚 D.中印两国殖民地国家性质不同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
A.18世纪以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B.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C.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加速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8.如果将帝国主义定义为是“一个国家、民族或种族对其他类似的集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或经济的统治或控制”,那么,帝国主义就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而欧洲在19世纪后期的大扩张被称为“新帝国主义”。下列对“新帝国主义”表述错误的是( )
A.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以直接殖民掠夺和朝贡贸易为主要特征
C.新帝国主义的起源与工业革命紧密相关 D.推动了某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9.1496年,哥伦布的弟弟巴塞罗缪 哥伦布来到奥萨马河东岸,发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丽,便率众兴建了一座市镇。这座市镇被命名为圣多明各。据此可知该市镇是( )
A.葡萄牙的殖民地 B.西班牙的殖民地
C.英国的殖民地 D.荷兰的殖民地
10.非洲西海岸有一些反映历史的名称,科特迪瓦的“象牙海岸”,加纳的“黄金海岸”,利比里亚的“胡椒海岸”,贝宁的“奴隶海岸”。这些名称反映出( )
A.非洲物资极其丰富 B.早期殖民掠夺的残酷性
C.三角贸易所经路线 D.非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11.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而且打击了印度的农村手工业,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场。这表明印度( )
A.沦为英国经济的附庸 B.因英国的打击走向衰落
C.传统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12.“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13.16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其拉美殖民地只允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能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而且这个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的少数商人来垄断。西班牙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工业革命积累原料和资金 B.保护殖民地的利益
C.保障西班牙海外殖民的优势 D.扩大资本原始积累
14.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是( )
A.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 B.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
C.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D.西欧国家联合从事奴隶贸易的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2小题,共30分)
1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认造成这种(印第安人在西印度群岛消失的)灾难损失的原因中最致命的也许是欧洲疾病不可避免的传入。印第安人对这种疾病没有天然抵抗能力。
——[美]布卢姆《美国的历程》
材料二:奴隶贸易的废止正如它的发生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将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摘编自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
(1)材料一认为印第安人在西印度群岛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实际情况怎样?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奴隶贸易给欧洲国家带来的影响。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近代初期,西方殖民者就已在非洲建立殖民据点。进入19世纪后,侵占非洲土地的活动加强,但主要在沿海地区。……(19世纪)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开始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矿和钻石产地的发现,以及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成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争夺和瓜分非洲的狂潮。
——摘编自世界近代史教研组编辑《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列强对非洲殖民侵略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19世纪晚期,为解决抢夺殖民地过程中的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列强召开了哪次会议 简要概括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
2.D 解析:材料“葡萄牙最早占据巴西”“葡萄牙在对荷兰的战争中胜出后才扭转这个局势,荷兰当局其后将巴西交还给葡萄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对外殖民扩张以及与荷兰之间的殖民斗争,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葡萄牙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排除A、B、C三项。
3.B 解析:材料“整个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中,60%是运往美洲而损失”体现出黑奴贸易的残酷性,故B项正确。
4.A 解析:材料“贪求黄金”“残暴罪行”揭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排除B项;C项的表述忽视了材料中“便发生种种残暴罪行”这一信息,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A 6.D
7.D 解析:根据材料“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可知,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故B项错误,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的新帝国主义的出现主要和两次工业革命有关,并以商品贸易和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因此B项错误,符合题意。
9.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的航海得到西班牙的支持,且圣多明各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故选B项。
10.C 解析:三角贸易从欧洲出发,到达非洲,将黑奴运往美洲贩卖,材料中“象牙”“黄金”“奴隶”是三角贸易中的商品,故C项正确;这些名称反映的是历史,与非洲物资丰富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三角贸易,故B项错误;非洲是被动融入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11.A
12.A 解析:材料中的“象牙”代表的是经济现象,“《圣经》”代表的是文化现象,象牙的易手表明欧洲与非洲的经济冲突依然存在,而基督教却逐渐被非洲人所接受,故选A项。
13.C 14.C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1)原因:欧洲殖民者带来的疾病。
实际情况:欧洲殖民者的大肆杀戮和奴役是印第安人在西印度群岛基本灭绝的根本原因。
原因:作者站在殖民者的立场上为殖民主义辩护。
(2)影响: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体系进一步拓展。
16.答案:
(1)变化:由建立殖民据点、侵占沿海地区到深入腹地、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随着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贵重矿产资源的发现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成功,非洲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提高,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
(2)会议:柏林会议。内容:确立“有效占领”原则,决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同步检测 (附答案)—2022-2023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