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综合训练(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2、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4、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对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论证阶级分化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5、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饲养家畜
④种植农作物
⑤有成熟文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6、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7、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神话传说往往将其归功于某一英雄人物。在古籍中记载最多的是神农氏,据统计多达53种。此外还有黄帝和后稷等。这些神话传说( )
A.反映出农业先行者的农耕实践 B.是无史料价值的文学创作
C.可作探讨农业起源的直接证据 D.证明了神农氏是农业始祖
8、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相传他亲尝百草,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D.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想象
9、人类文明在世界多个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发生了几次社会分工,其中,最早的一次是( )
A.农业和手工业 B.商业和手工业 C.农业和畜牧业 D.管理者和农业
10、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于是人们开始( )
A.聚族而居 B.建立城市 C.制定法律 D.创造文字
11、“采”甲骨文作,《说文解字》认为:“采,捋取也。从木,从爪。”表示用手摘植物的籽实、根、茎、叶和果实。此字反映出我国( )
A.农业起源时间早 B.先民的采集生活
C.种植业出现时间较晚 D.原始社会生产效率低
12、《殷墟书契考释》所释读出的商朝1 200余条甲骨卜辞中,猎事180多条,农事30多条,牧事4条,有关粟黍卜辞也有不少,还有数处记载了祭祀用的酒多达百卣(酒器)。由此可知,商朝( )
A.生产以狩猎畜牧为主 B.粮食生产发展迅速
C.宗教事务是国之主体 D.青铜冶铸水平高超
13、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汉代(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B.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D.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
14、古希腊比其他地区的居民更早、更全面地提出节制生育、晚婚晚育的理论,也比其他地区更频繁地对外移民。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农业发展水平的落后 B.古希腊哲学强调理性思考
C.稳定公民群体的需要 D.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
15、军队由城邦公民组成。遇到外来侵略,城邦公民即放下犁头,拿出自备武器,穿上盔甲,由推举出来的领袖率领上战场。战事结束后军队随即解散,士兵回到各自工作岗位,耕田的耕田,牧羊的牧羊。公民执干戈以卫城邦,是义务也是权利。这支公民军队最初只是为保卫城邦,后来却成为帝国向外扩张的武力。由此推知此时是( )
A.共和国早期的罗马 B.春秋战国时的中国
C.中世纪时期的法国 D.共和国鼎盛的雅典
16、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部落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17、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
A.人类抗饥荒能力提高 B.采集渔猎时代的生活
C.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 D.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
18、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19、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盛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中国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
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
20、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十余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地。据此可以推断新石器时代( )
A.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上出现 B.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一致
C.南北之间粮食品种没有交流 D.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21、清代《浦泖农咨》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是养猪乃种田之要务也”,认为家猪饲养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 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22、安阳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商代遗址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形成
23、据考古发现,约9000年前,西亚已经种植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约7000年前,美洲墨西哥的原著居民已经栽培出了玉米;约6000多年以前,中国黄河流域培育出了粟;等等。这说明( )
A.农业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B.西亚的农业文明最为发达
C.农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D.农业促进了各种文明融合
24、《战国策》记述秦晋之地农业繁荣,考古工作者在属于这一地区的河南辉县魏墓、河北武安赵城遗址、山西侯马及陕西蓝田等地都发现有呈“V”型的犁铧,并在齐燕所在的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和薛城遗址、河北易县燕下也发现了同样的犁铧。这说明( )
A.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到了全国 B.犁耕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C.牛耕最早出现在晋国和秦国 D.《战国策》记载都是事实
2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产生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26、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二、材料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
材料二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黑格尔与梁启超在分析沿海与内陆居民的精神气质时,有何相同认识?
结合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分析二人的说法是否合理。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千年前,出现了“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这种文化遗址在辽宁西部地区分布得十分密集,堆积一般很厚,说明定居时间已经很久。赤峰水地遗址发现了大量磨盘。收割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相对增多。
材料二 “丰下类型”同一遗址的房屋,小房才容一身,大房则直径可达四五米,并外附小间。房内遗留的物品一般是粗简的炊具,个别房屋内则有贝和玉牌等贵重物品。墓葬或有葬具,或无葬具,殉葬的猪狗和陶器也是有多有少。某些墓主人无珍贵饰品,个别墓葬的人骨却佩有非常贵重的大小玛瑙块,项前还有成串的石珠。赤峰等地墓葬中发现有成年男女的合葬墓,这是对某些妇女可随便加以杀殉的表现。因为这种土坑墓都是一次埋葬的,墓中死者必须同时葬入,而一个家庭夫妻同时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毕竟很少,因此墓中的女骨不是其正妻,而应该是那些“奴隶式的婢妾”。“丰下类型”的居住遗址周围往往有高大的石筑城墙。这种墙周长数百米,现存高度数米,工程浩繁,牢固耐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从辽宁的考古发现看私有制、商品生产和货币的产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关于“丰下类型”原始文化食物生产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丰下类型”人类社会生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角度认识“丰下类型”原始文化。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这些传统观点(即古代希腊是工商业文明——引者注)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现实原因,即国内学者往往有意或下意识地将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古代文明,乃至古代希腊文明相比,由这两大文明的现代特征入手,由今而古,想当然地推出一个对立的结论,即现代中国经济的欠发达归咎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特征,而现代西方文明的工商业特征则起始于它的根源,即古代希腊文明。我们所拥有的大量资料表明,希腊文明事实上不是一个商业文明,而是一个以农业为其主要社会与经济基础的古代文明。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古典希腊城邦的主要社会与政治力量,即公民的主体是自由农民,而不是手工业者或商人……证据的第二点是,同古代中国一样,在古代希腊人的思想中同样存在着重农轻商的观念。事实上,希腊城邦同古代中国社会一样,是一个以农业而不是工商业为特征的社会。
——摘编自黄洋《希腊城邦社会的农业特征》
指出上述材料反映出的关于古代希腊社会特征的两种观点,并说明导致两种观点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已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部落酋长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已有,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房屋宽敞明亮,在死后表现为墓葬随葬品丰厚,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故B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题目中反映了宋朝政府推广扩大占城稻和大、小麦的种植面积,这种以政府力量推广稻麦种植的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A项正确;翻车最早出现在汉朝,且题目中未涉及生产工具的作用,排除B项;题目仅反映了北宋、南宋政府推广稻麦种植,但由材料无法判断区域经济发展均衡与否,排除C项;题目中未涉及稻麦种植对民众饮食的影响,D项中“根本改变”说法错误,排除。
3、答案:D
解析:农业产生以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故选D。A、B、C都不是根本原因,故均排除。
4、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私有制的产生。“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能考证早期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能考证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3000年左右能证明古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但他们没有成熟的文字,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所以⑤不符合题意。故选A。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前面的学者是从天文历法角度研究《夏小正》;后面学者是从农业角度研究《夏小正》,说明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故D项正确。历史并不是一定要依靠考古资料佐证,二者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A项错误。历史不会因为年代久远就无从认识,故B项错误。史料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C项错误。故选:D。
7、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及了中国农业起源,在神话传说中归因于英雄人物,其中神农氏为中国原始农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选A项;神话传说也是一种史料,只是在运用这一史料的时候要多方论证,排除B项;C项中的“直接证据”说法错误,神话传说属于间接证据,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与其他历史人物作对比,无法证实神农氏是农业始祖这一结论,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炎帝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和发明生产工具的传说可知,炎帝在早期农业领域里作出的贡献,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故选A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不能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也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存在,排除B、C两项;关于炎帝的众多传说对于研究早期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是指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故C项正确。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属于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故A项错误。商业和手工业分离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故B项错误。管理者和农业分离不符合材料中社会分工的内涵,故D项错误。
10、答案:B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先民的采集生活。甲骨文“采”表示用手摘植物的籽实、根、茎、叶和果实,说明甲骨文“采”字可以反映我国先民的采集生活,故B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朝的农业生产。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既有狩猎、畜牧,也有农耕。酒多用粮食酿造,用大量的酒祭祀说明商朝粮食生产能力提高,这反映出当时粮食生产发展迅速,B项正确。材料中的180多条狩猎卜辞和4条牧事卜辞,占1200余条卜辞的比例很小,而且还有《殷墟书契考释》没有整理和释读的,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祭祀用酒较多,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冶铸”,故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中国境内多处边疆地区发掘出土了汉代铁农具,说明当时铁农具逐渐在全国范围普及,意味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汉代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题干涉及的是铁农具范围的扩大,而非治铁技术的普及,排除D。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古希腊倡导“节制生育、晚婚晚育”并大量对外移民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古希腊多山、耕地少,农业发展水平落后,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经济的发展,并未涉及其哲学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原因(源于),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城邦公民”排除B和C,“保卫城邦,后来却成为帝国向外扩张的武力”排除D。
16、答案:D
解析:妇女的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耕的出现,男子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因而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故选:D。
17、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B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抗饥荒能力低下,排除A项;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只能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食物u,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材料“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体现的是世界农耕起源的多元化,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不均衡”,排除B;材料“中美洲人率先”和亚洲农业发达无关,排除;“封闭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9、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多地进行水稻种植,并有了储存稻谷的设施,储存稻谷,说明当时水稻生产有了剩余,D项正确;水稻栽培技术相当成熟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及稻谷遗存,不能说明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排除B项;浙江一带有中国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不能说明浙江水稻产量最高,排除C项。
20、答案:A
解析:题干提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遗存表明当时已有农业种植,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在长江流域较多,而粟粒、粟壳遗存则主要分布在北方,由此可以推断出南北方的原始农业各具特色,B项错误;稻谷遗存和粟粒、粟壳遗存在南北方均有发现,说明南北之间有粮食品种的交流,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南北方农作物遗存的时间,不能推断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从材料“棚中猪多,囷中米多,是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知,家畜饲养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项正确。 其他几项不符合题意。
2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出土了大量商代农业生产工具,且农业生产工具在出土石器及蚌器中比重较大,这说明当时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因此B项正确。商代不属于旧石器时代,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错误。
2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早期农业的发展。由材料信息可知,西亚、美洲、中国等地都发现了早期的农业文明,这说明农业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西亚的农业文明最为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C、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出土农具及秦晋之地农业繁荣情况来看,当时的是犁耕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B项正确;汉朝时期牛耕技术普及全国,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牛耕最早出现在晋国和秦国的结论,排除C项;《战国策》记载的不一定都是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进而出现阶级、文字,这体现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6、答案:B
解析:“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征收实物税等,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27、
(1)答案:都认为人的精神气质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沿海居民有进取心,大陆居民有依赖性。
解析:要先归纳二人的基本观点再提取共同点。
(2)答案:基本合理。古希腊人多从事航海业,工商业发达,殖民扩张频繁;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达,安土重迁。关系: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关系密切,人类文明受其影响;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但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问题。
28、答案:(1)历史信息:原始农业有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定居生活出现。
(2)特点: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明显;审美意识萌发;阶级分化形成;有防御性军事设施保护。
(3)认识:“丰下类型”原始文化的原始农业发展,粮食较丰富,促进了相关手工业的发展;产品剩余导致私有制形成和阶级的对立;大规模城墙的修建说明早期国家机器处于形成中。
29、答案:一种观点认为古代希腊以工商业为经济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古代希腊是一个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文明。研究者占有的材料不同会导致观点差异,前者可能占有较多古代希腊工商业方面的资料,而后者较多关注古代希腊农业方面的资料。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也导致了观点的差异,前者较注重分析工商业经济与古代希腊政治、文化间的联系,强调工商业经济对古代希腊的作用,而后者从分析公民的职业和观念出发,更多关注工商业经济的比重。

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综合训练(答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联动网 » 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综合训练(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
1.979秒内查询了46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