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

试卷类型:A
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墨子最初乃孔门之徒,写有《亲士》《修身》所染》诸篇。但墨子的《兼爱》、《尚贤》直刺儒家的“亲亲”与贵族政治,《非乐》《节用》《节葬》直刺儒家的礼乐文化与厚葬靡费的传统,《天志》《明鬼》反对儒家的道德政治与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解放 B.士人提出自己的阶级诉求
C.贵族政治已开始走向衰落 D.儒家和墨家彼此相互交融
2.董仲舒著作《春秋决狱》是一部以经义代替法律的判例集,西汉桓宽说,《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材料说明《春秋决狱》
A.强调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以当事人作案动机为判案依据
C.是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律文件 D.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案的标准
3.表1为《唐会要》中关于历代尚书仆射相关记载的统计表。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表1
◎秦:始置,为少府属官,盖掌少府文书法令。 ◎东汉:尚书台之副。 ◎唐太宗:尚书省长官,位同丞相。 ◎唐中宗:不再是宰相,仅是虚职,属荣誉性赏功之官。 ◎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
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 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
C.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 D.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4.表2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
表2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 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 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 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 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 颁布“方田均役法”“保马法”
A.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 B.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C.重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5.明代是白鹿洞书院发展的兴盛时期,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书院洞主多由政府官员兼任,还仿照府、州、县学设立生员名额。白鹿洞书院这一特点反映出
A.书院教化职能的弱化 B.官府大力支持民间教育
C.集权政治的进–步发展 D.科举考试方式的革新
6.厘金制度–直被视为晚清地方政府剥削商户,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恶税。但据雍前等人最新研究发现,内陆地区的厘金护大了本土棉布市场,并非恶税;沿海地区的厘金却成为洋布竞销的帮凶。对厘金认识的变化说明史学研究
A.受学者主观感受影响较大 B.已有的结论被新史料推翻
C.取决于区域研究发展水平 D.随着视野拓宽而更趋客观
7.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这种现象
A.源于晚清灾疫频发下的反思 B.推动了国民卫生观念的普及
C.说明卫生意识承载爱国精神 D.主要在知识阶层传播
8.图1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该证书表明
A.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B.公职人员的选拔管理有法可依
C.女子获得参加考试的资格 D.国民政府禁绝公职任用亲信
9.“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亦…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这–举措
A.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战线
C.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D.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10.表3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表(单位:个)。据表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
表3
A.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美国推行的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开始破产
C.中美建交推动了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D.中国极大地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11.早期的罗马社会,民事主体必须是具有罗马市民资格的家长。后来由于需要家属帮助经营作坊、店铺及航海事业,法律也逐渐承认家长授予家属的各种特有产,家子因此取得了相对独立的财产所有权。由此看出罗马法的发展得益于
A.个体意识的萌发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主政治的进步 D.契约思想的实践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开发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动物、恒星甚至新的人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观念和假想提出了挑战。”由此可知
A.人文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B.近代科学推动了殖民扩张
C.新航路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经济发展
13.有学者指出,在早期工业化背景下,恶劣的工作环境将劳动者置于生老病死残以及失业的威胁之下,无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团结起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而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对无产阶级采取“施压”和“安抚”并重的策略。这一分析作为原因可用于解释
A.早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B.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确立
C.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14.图2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出现①②处情况的原因分别是
A.美国取得独立并进行扩张;第–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法西斯势力的威胁
C.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美国内战后南北统–市场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5.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
A.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B.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
C.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 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3分)图3是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空间结构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乡村治理
明清时期的乡村治理中,县级政府和乡绅在乡村治理中都承担一定职责和角色。乡绅主导的地方组织与县衙官员代表的皇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社会,最终基层社会确立了以乡绅为主体的治理体系,从而出现自治化倾向。乡绅在乡村治理中既是皇权的维护者,也是乡村在皇权统治下的屏障,最终与统治阶层达到高度的默契实现乡村的稳定秩序。县级政府为了实现权力的渗透进行社会治理,一方面借助乡绅的力量进行统治,另一方面也在抑制地方的权力。这样以乡村空间为载体,县级政府、乡绅阶层和乡民彼此相互影响,通过不同空间行为进行权力的争夺和博弈,以达到稳定和治理乡村的目的。
——摘编自程朋飞、刘云刚《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机制》
结合所学知识,对图3所示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特征加以阐释。(13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
材料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三月,缅甸雍籍牙王朝派遣使团携带长寿佛、万寿经、红黄檀香、象牙、缅布、孔雀屏、红呢、驯象等贡物从云南腾越出发,前往热河。六月,乾隆皇帝下旨册封缅甸首领孟云为缅甸国王。七月,缅甸使团到达热河避暑山庄和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接见,并赏赐丰厚的礼物,除正常的例赏外,还有“加賜”和“特赐”,包括金银、玉佛、玉如意、茶叶、各种瓷器、绫罗绸缎珐琅器、漆器等物。在缅甸使团来华朝贡之际,清政府派官员赴缅宣封。缅向遣使朝贡与清朝派官员敕封缅甸国王,标志着中缅宗藩关系的建立并逐步进入成熟期,双方使者往来频繁,边境贸易繁荣,文化交流不断。
——摘编自段知力《中缅宗藩关系研究》
材料二: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1885年,在经历三次侵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年,中英双方在北京订约,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年10月11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这也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瓦解的缩影。
——摘编自何瑜、张波《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述论》
指出材料中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14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
——摘自邓辉《世界文化地理》
材料二: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祥的内容。1799年,拿破仑远征军在埃及北部城镇拉希德发现这块石碑,法国人把当地称为罗塞塔,石碑因而得名。1801年,英军打败法军、接管埃及,根据投降条约,法方把罗塞塔石碑等10多件埃及文物移交英方。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送至大英博物馆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展示英国人对法国的军事胜利,英国人在这件石碑的标签上写有一句话:“不列颠军队征服埃及的战利品”。1993年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据中文维基百科“罗塞塔石碑”条目
(1)根据材料–,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据此指出它所承载的美洲文化的新特色。(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塞塔石碑的命运进行评析。(7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蔗糖贸易
材料一:种植甘蔗需要庞大的劳动力。为了生产蔗糖,欧洲许多殖民国家把数以千万的非洲黑人当作商品来对待,将他们贩运到大西洋彼岸,驱入甘蔗种植园,强制其进行极度惨无人道的劳作。在15世纪的欧洲,糖是非常稀缺和昂贵的商品。到了18世纪末,糖已成了欧洲大众的消费品,糖的贸易量的增长快于任何其他热带商品的贸易量的增长。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蔗糖廉价化后,为人们在粮食以外开辟了另一种更高效的热量供应来源——多吃几口糖,就能少吃不少饭。欧洲在人口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粮食价格因为蔗糖的传入开始下降,感到卖粮食不再赚钱的农民们纷纷开始向城市聚集。英国伦敦的人口在短短三十年内翻了一番,而更多的人口聚集很自然地也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分工协作,劳动力廉价到令作坊主愿意扩大生产规模以挣更多的钱,而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导致了对新技术的需求,工业革命于是应运而生了。
——[德]沃尔夫冈·赖因哈德《征服世界:一部欧洲扩张的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蔗糖贸易兴起的原因。(6分)
(2)综合上述材料,以“蔗糖贸易对世界的影响”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8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D B C D C B C D B C A C B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
阐释:
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治理形成了县级政府、乡绅阶层、乡民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确立了以乡绅为主体、官民共治的治理体系。(2分)
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代表皇权专制的县级政府通过森严的保甲制度、乡里制度和具有法律效力的乡约,加强了对乡绅和乡民的控制与统治。(2分)乡绅作为皇权的维护者从县级政府获得政治权力,代表皇权参与乡村治理,通过乡规民约、儒家伦理道德和礼乐制度,加强对乡民的治理,主导乡村事务的管理。(2分)乡民通过缴纳赋税服从县级政府的统治;通过地缘、血缘关系,依托宗法制度,依附于乡绅主导的地方组织。(2分)这样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以县级政府、乡绅阶层和乡民为载体,以乡绅阶层为主导的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稳定的乡村治理体系。(2分)
这一时期三位一体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使中央的权力(皇权)逐步延伸到乡村,有利于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稳固了封建统治;也使乡村社会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乡村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3分)
17.(14分)
变化:从“朝贡体制”(宗藩体制)向“条约体制”(近代外交体制)转变。(2分)
原因: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清朝国力的衰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加重财政负担;朝贡体制自身不平等的缺陷;缅甸本国的发展和地区形势的变化。(4分)
影响:便利了列强对广大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夺;加速了缅甸的殖民地化;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促使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的瓦解;促进中国近代 外交由被动走向主动,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
18.(14分)
(1)特点:北美洲以英语为主;拉丁美洲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为主;部分地区保留美洲印第安语系。(3分)
原因: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扩张;拉丁美洲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2分)
新特色:欧洲文明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2分)
(2)评析: 罗塞塔石碑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石碑上的文字反映了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的碰撞交融,是研究希腊化时期埃及文明的重要史料。(2分)石碑先后被法国、英国占有,后被陈列于大英博物馆,是西方殖民扩张历史的写照,是西方殖民侵略埃及、对埃及文化破坏的象征,体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文化暴力。(2分)
英国对石碑的收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西方国家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增强;埃及呼吁其回归体现了埃及民族自决意识不断增强,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新兴的民族国家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的写照。(2分)大英博物馆拒绝归还石碑一定程度上说明尽管世界殖民体系已经瓦解,但去殖民地化任务远未结束。(1分)
19.(14分)
(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掠卖人口;美洲大陆的自然条件适宜大规模种植蔗糖;蔗糖本身具有特殊的价值。(6分)
(2)蔗糖贸易既推动了世界发展,也给世界带来一定的灾难。(2分)
蔗糖贸易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密切了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另一方面蔗糖贸易催生了罪恶的奴隶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资本主义发展是建立在对亚非拉人民残酷的剥削之上的。(6分)

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联动网 » 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
0.499秒内查询了46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