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18-2019海南省临高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

2018-2019学年海南省临高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B.
C. D.
2. 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  )
A. 因为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B. 因为炎、黄两个部落走向了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C. 因为炎帝和黄帝通过禅让制和平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D. 因为炎、黄二帝带领人民治理了水患,发展了农业生产
3. 新来的历史老师自我介绍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据此,他的姓应该是(  )
A. 夏 B. 商 C. 周 D. 秦
4.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家喻户晓。历史上与“诸侯”“列国”形成相关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丞相制 D. 郡县制
5. 右图是50多年前发行的邮票,邮票中的古代器物属于(  )
A. 青铜器 B. 铁器 C. 陶器 D. 瓷器
6. 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奠定了封建经济基础的是(  )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7. 小明同学在课本剧中扮演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下列属于他的台词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8. 秦始皇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皇帝制
9. 下列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包括(  )
①徭役繁重 ②刑法残酷 ③赋税沉重 ④外戚、宦官专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在长安设立太学
C. 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D. 统一度量衡
11. 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 西周、春秋 B. 春秋、战国 C. 西周、东周 D. 东周、战国
12. 据史sj 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分封制
C. 派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 历史上称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统治为(  )
A. 贞观之治 B. 文景之治 C. 开皇之治 D. 开元盛世
14. 某同学列出的以下措施中,属于“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措施”的有(  )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盐铁官营 ③统一铸造五铢钱 ④统一铸造圆形方孔钱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5. 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 西周实行分封制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 行省制度的建立
16. 汉朝时有一位著名的将领,他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名言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将领是(  )
A. 卫青 B. 霍去病 C. 李陵 D. 窦固
17. 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
A. 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 三顾茅庐 D. 七擒孟获
18. 如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 江南经济发展 B. 北方文化繁荣 C. 专制统治加强 D. 国家统一完成
19.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孝文帝改革 D. 忽必烈改革
20. 顾恺之描写宫廷妇女生活的名画,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军掠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这幅画是(  )
A. 《洛神赋》 B. 《列女仁智图》 C. 《齐民要术》 D. 《女史箴图》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2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图1):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依据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B、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xǐ)示意图(图2):
(3)依据上图,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xǐ)的两种情形。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C、读下面的知识结构图(图3)
(4)填出上面图示中改革的著名人物。该图示反映出这一改革与民族融合怎样的关系?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7.0分)
22.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哪一朝代?统一于何时?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朝代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 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材料三】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3) 为改变材料三所述的这种局面,汉武帝接受了谁的建议采取了怎样的举措?这一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江流域某遗址发现了大量稻杆、稻谷,其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在黄河流域某遗址的许多洞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粟粒。
(1) 根据材料指出我国最早种植“稻谷”、“粟粒”的原始居民;由此推断我国最早在什么时候已出现原始农耕?
材料二:“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几十年后,国家粮仓丰满……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上
(2) 材料二中汉初“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任答两点即可);结合材料说明这些措施取得的效果。
材料三:(东晋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 材料三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请指出其原因。(任答三点即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里,过着定居生活。图片D是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故选:D。
本题考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
本题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状况.
2.【答案】B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因而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炎、黄两个部落走向了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和华夏族的形成。
3.【答案】A
【解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因而这位历史老师姓夏.
故选A.
本题考查夏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夏朝的建立以及意义.
4.【答案】B
【解析】历史上与“诸侯”“列国”形成相关的制度是分封制。西周初期,为巩固周朝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宗亲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诸侯有权管理封地内的居民,有权将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进行朝贡述职,还必须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保卫周王。
故选:B。
本题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为依托,考查分封制。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5.【答案】A
【解析】题目给出的图片中有著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第二枚)、司母戊鼎(第三枚).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青铜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6.【答案】A
【解析】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奠定了封建经济基础。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7.【答案】B
【解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体现。
故选:B。
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注意掌握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8.【答案】B
【解析】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故选:B。
本题以秦始皇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解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①②③符合题意,秦朝没有外戚专权出现,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的暴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10.【答案】C
【解析】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秦始皇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是“焚书坑儒”。
B.在长安设立太学,推行儒家教育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C.秦始皇修筑万里长成抵御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因此抵御匈奴,巩固边防是秦始皇、汉武帝共同的统治措施。
D.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本题需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1.【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夏朝至汉朝的朝代更替表”,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争,最后被秦朝统一。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国家的建立的知识点,应把握西周和东周的起止时间。
解答本题应熟记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状况。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推恩令,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据材料可知,西汉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因而选项A符合题意;
B.实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开始,不符合题意;
C.与题意无关;排除。
D.是汉武帝思想上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13.【答案】B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故选:B。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盛世。
14.【答案】D
【解析】属于“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措施”的有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盐铁官营、③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④统一铸造圆形方孔钱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故选:D。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历史史实。
15.【答案】C
【解析】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辨别能力。
16.【答案】B
【解析】“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霍去病的名言。汉武帝时组织强大的骑兵,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霍去病.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霍去病的名言.
17.【答案】A
【解析】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影响。
1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判断,魏晋时期,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故选:A。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的相关史实。
注意掌握人口南迁是江南得以开发的重要原因,明确人才在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9.【答案】C
【解析】题文材料中的改革内容正是C.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其它三个选项的改革不包含这样的内容。
故选:C。
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的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本题是给材料回答问题,识记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关键。
20.【答案】D
【解析】顾恺之描写宫廷妇女生活的名画,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军掠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这幅画是《女史箴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故选:D。
本题以顾恺之描写宫廷妇女生活的名画,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军掠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为依托,考查《女史箴图》。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1.【答案】(1)据所学知,三国两晋中的“三国”是指魏、蜀、吴三国。西晋灭亡后,东晋偏安南方,北方进入了十六国时期。所以①吴、②东晋。三国时期的吴国和东晋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南京,三国时称为建业,东晋时称为建康。
(2)由图1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之外,其他时期都处于政权分立状态。
(3)由图2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有两种情形,一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一是中原汉族南迁。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4)由图3内容“迁都洛阳”“提倡学习中原文化”可知,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图中历史人物应是北魏孝文帝。由图3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而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所以我们可以提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互为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
(1)①吴 ②东晋;南京。
(2)政权分立。
(3)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积极影响: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
(4)北魏孝文帝;互为因果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政权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
(3)本题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情形及积极影响。
(4)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发展的特点与民族融合的加强。
22.【答案】【小题1】(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2)据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可知,封国势力过于强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为改变材料三所述的这种局而,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朝所推崇。
故答案为:
(1)秦朝;公元前221年;创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等。
(2)封国(诸侯、王国)势力过于强大;颁布“推恩令”。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或实现了西汉王朝思想上的大一统。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为切入点,考查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相关史实。
23.【答案】【小题1】(1)由材料一“在长江流域某遗址发现了大量稻杆、稻谷”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由材料一“在黄河流域某遗址的许多洞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粟粒”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是我国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
(2)依据所学,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人民流离失所。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役;注重发展生产;奖励耕作;劝诫农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等。由材料二“几十年后,国家粮仓丰满…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可以看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
(3)东晋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农业生产生产;南方少战乱社会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和南迁人民共同辛勤努力等。
故答案为:
(1)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2)长期战争(秦的暴政);措施:减轻赋役;注重发展生产;奖励耕作;劝诫农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效果:社会经济发展安定;出现文景之治。
(3)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农业生产生产;南方少战乱社会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和南迁人民共同辛勤努力等。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
(2)本题西汉休养生息政策。
(3)本题考查东晋南朝经济发展的原因。
本题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西汉经济恢复与发展,东晋时江南经济发展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实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1页,共1页

2018-2019海南省临高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联动网 » 2018-2019海南省临高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
0.910秒内查询了46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