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招生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卷(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招生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为战国末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的“大九州说”示意图。《史记》中这样表述:天下由九州组成,每州内又有九州,故共有九九八十一小州。九州外由裨海即小海环绕,州与州之间不相连。中国为其中之一,叫“赤县神州”。据此可知,这一学说( )
A.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与限制 B.初步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
C.为历朝政府重视并予以支持 D.有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2、据《汉书》记载,武帝时,派黄门译长率领贸易船队,由南海出发,远航南亚诸国,提到黄支国出明珠、璧流离。在广州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种玻璃珠和琥珀雕饰品,所含的铅和钡成分极低,与当时国产铅、钡玻璃成分截然不同,而与西方玻璃相类似。这可以印证( )
A.中国玻璃制造技术是从国外传入 B.汉代对东南沿海的治理较为有效
C.中外之间贸易、技术和文化交流 D.广东地区民间与海外的贸易往来
3、唐玄宗时期,根据宰相张九龄的奏请,初置十道采访处置使,并许各使置印,兼领地方事务的固定职务,督查地方的事务包括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不务农桑、仓库减耗,以及当地有妖讹宿宵、奸猾盗贼、不事生业、为公私蠹害者。这一设置( )
A.冲击了地方行政体制 B.改变中央派员的身份
C.强化了对百官的监察 D.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4、1471年,明巡按直隶御史梁昉上言:“涿州、良乡等县,密迩京师。其民迫于饥寒,困于徭役,往往隐下税粮,虚卖田地,产业已尽,征赋犹存,是以田野多流亡之民,里甲有代偿之扰。”据此可知,流民增多的原因有( )
①土地兼并激烈
②赋役日趋繁重
③人地矛盾突出
④集镇日益兴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据《日下旧闻考》记载,1784年,乾隆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的历代帝王均应具有“庙享”地位,最后使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达到188位。乾隆此举旨在( )
A.认可中原政治文化 B.强调自身的正统性
C.扩大帝王人祀范围 D.继承中华文化遗产
6、据下表可知,部分督抚撰写奏折的主要原因是( )
表19世纪末部分督抚的奏折
奏折或论著 督抚 时间
《培养人才疏》 陕甘总督陶模 1895年
《创设江南储才学堂折》 湖广总督张之洞 1896年
《奏请增设算学馆折》 云贵总督菘藩 1897年
《请设务实学堂折》 江西巡抚德寿 1897年
《增设经济特科折》 浙江巡抚廖寿丰 1898年
《奏设立求实书院折》 湖南巡抚俞廉三 1899年
A.受维新运动的影响 B.传统教育日益衰败
C.中央权力逐渐下移 D.对时局的客观认识
7、19世纪60年代以后,轿子作为一种舒适而高雅的代步工具风行于上海租界,1906年工部局预发的轿子执照数达到758张,1911年仅剩下199张,1912年更减至94张。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交通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C.清政府倡导新习俗、新风尚 D.自由平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8、1933年5月9日,《申报》刊出一则书籍广告,列出人人应读书籍名单。这些书的择要有:“中国丧地史”“近代中日关系略史”“中俄关系略史”“中英关系略史”“领事裁判权与中国”“外国在华之经济侵略”等。《申报》此举体现出( )
A.民族光荣史是民族自信的来源 B.国家耻辱史可唤醒国人的抗争
C.弱小民族复兴史是借鉴的榜样 D.国民政府主张并推行国耻教育
9、1948年11月3日,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成立,随即便派出军事代表,对军、警、财、经、后勤、铁路等系统进行自上而下的接收,这是决定沈阳转为人民城市的基本关键。到5日,即全部接收完毕,工厂复工了,学校复课了。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B.重视解放区的基层政权建设
C.积累管理和建设城市的经验 D.培养大量的治军治国的人才
10、1977年11月,邓小平在广州考察并发表谈话:政策不对头,是个关键,这也是个全国性的问题。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恢复的就恢复,不要等中央。这一谈话( )
A.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实践 B.是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
C.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D.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性
11、公元14年后,罗马帝国每5年举行一次的人口调查:有产者被分成5个财产等级,承担不同的公共义务,同时享有不同的公民权利和地位:无产者被视为因缺乏财产,不能尽公民义务,只能在生育方面做贡献的公民。从长远看,这种划分( )
A.协调了贵族与平民的利益 B.彰显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C.具有较大开放性和流动性 D.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1789年8月26日,法国制宪议会发布了《人权宣言》,国王拒绝批准《宣言》,但是大多数贵族非常乐于接受它。大多数贵族乐于接受《宣言》是因为它( )
A.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 B.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
C.保留贵族的封建权力 D.强调财产权不可侵犯
13、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调整主要涉及社会福利、经济、教育、卫生等领域,它使劳工在生产和生活上得到某些保障。这些社会调整( )
A.是对社会经济的自觉及系统干预 B.是工人阶级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
C.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公共福利 D.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4、二战后期,罗斯福明确表示:美国“已经取得的权力—道义、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权力”会“带来领导国际社会的责任和随之而来的机会”。罗斯福的这一表态是基于当时( )
A.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B.美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加剧
C.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合作 D.世界范围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5、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了中国和平改造工商业、南斯拉夫的经济管理和国家机构的特殊形式,以此说明迄今的社会主义有不同的特点。这可以说明当时( )
A.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 B.社会主义超出一国的范围
C.苏联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样性
16、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单项商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出口中的制成品比重。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 )
①摆脱殖民统治
②发展民族经济
③调整产业结构
④改善南北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明代史籍中,“驾帖”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如下列五条史料:
①当景皇帝病笃之时,已出驾帖取楚世子继统。王长史劝世子无行而止。取藩王入嗣,极大之事,岂有内阁、兵部不与闻乎?
②成化年间,南直隶巡抚王恕上疏:“近见内官监太监王敬贵(怀着之意)来驾帖,止开前往苏常采药饵、买书籍,别无行拘大户,索要银两缘由。岂其王敬动以朝廷为名,需索银两,无有纪极,东南骚然,民不堪命。”
③孙需,字孚吉,德兴县人,成化壬辰登进士……弘治癸亥,驾帖下河南,取牡丹三千。上疏:耳目之玩,不可劳民。
④正德六年二月乙酉,四川巡按御史俞缁言:蜀盗充斥,军兴费用不赀,民苦科征。近奉驾帖,采办禽鸟、大木、蜜煎、川扇之类,宜悉停免,以纾民力。礼部请从缁言,乃免之。
⑤万历三十年,江西巡按吴达可上疏弹劾矿税内监潘相胡作非为,擅改祖宗成法,“国家政务,无一不相制辖。虽御前驾帖,亦赴该科挂号,岂独相之差遣,不许各衙门预闻”
——据张金奎《明代的驾帖与精微批》
(1)根据材料,概括“驾贴”持有者的身份及其执行的任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驾贴”做个词条。(要求:须包含释义、产生背景、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0年秋,当联合国召开第15届大会时,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印尼总统苏加诺、印度总理尼赫鲁五个主张不结盟政策的国家首脑,联合提出方案,要求美苏两国举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首脑会议。1961年2月,铁托访问非洲九国,为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游说。埃及首先响应,并于4月在开罗就召开首脑会议的预备会议达成协议。苏加诺和尼赫鲁先后表示赞成,于是以四国首脑的名义邀请不结盟各国出席开罗预备会议。6月,20个国家参加了预备会议,决定同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预备会议讨论了邀请参加首脑会议国家的范围,制订出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
五条基本标准:
一、与会国必须采取或赞成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政策;
二、与会国必须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三、与会国不参加大国之间以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
四、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
五、与会国不得为大国间的对抗提供军事基地(与会国对大国提供军事基地时,不得以大国间的对抗为背景)。
——据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九卷1959—1969》80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并分析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苏联托儿所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尤其是帮助职业女性看护孩子。抗战期间,一些妇女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妇女被“拉上战场,拉进机构工厂”,国民政府修建了不少托儿所帮助她们分担孩子的抚育工作。当时已有劳工托儿所、农村托儿所、职业妇女托儿所和工厂托儿所之分。具体费用,或向社会募集,或向个人收缴,或由工厂直接负担。有统计称,1949年10月前,全国共有托儿所119个。1949年后,党和政府开始大规模配置公立国营(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的托儿所,并以两种途径发展:一是从零开始(截至1954年,全国厂矿企业、医院、学校等系统已建有托儿所4003个、哺乳室2670个);二是收编民国遗留的私立托儿所。……托儿所日渐发达并逐步完善,形成了良好且独立的托儿所体系,收托出生后56天的孩子。1980年,《城市托儿所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颁布,明确“托儿所是三岁前儿童集体保教机构”,由地方行政部门领导。当时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共有各类托儿所、幼儿园98.8万多个,入托儿童多达3400多万人,入托率高达28.2%。
——据杨菊华《新时代“幼有所育”何以实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党和政府在建国初期至1980年建立托儿所体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在建国初期至1980年建立托儿所体系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好男儿”
材料 1912年6月5日《真相画报》第一期中所登载的《辛亥广州竹枝词十咏》(第二至第五咏)。

督署堂皇八字开,枪声炸弹响如雷。
上官奔窜鼠寻穴,卫队散若山奔颓。

巡防营勇荷枪来,狭路相逢杀气开。
人声叫啸动天地,血肉狼藉委尘埃。

累累京观路旁尸,事业生平一局棋。
不爱头颅爱名誉,万声齐道好男儿。

黄花岗上黯生愁,千古英雄土一坏。
七十二坟凭吊遍,斜阳低挂树梢头。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登载的竹枝词中的“好男儿”形象加以阐释。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中邹衍的“大九州说”示意图和《史记》的解读,结合所学可知邹衍所代表的阴阳家在传统九州说的基础上,随着战国人们对当时世界范围认识的扩大,提出了大九州说,这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与限制,故选A;受科学技术所限,大九州并不是世界的整体轮廓,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历代政府对其重视和支持,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和大九州学说,两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D。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材料中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在汉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以及伴随着玻璃制品的传入与丝绸的外传,印证了中外之间贸易、技术和文化交流,故选C;材料提到中国有独立发展的玻璃制造术,与西方的成分不同,排除A;材料无法印证汉代对东南沿海的治理是否有效,排除B;材料中的文献记载是官方贸易往来,排除D。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玄宗时期的地方监察。根据材料中玄宗设置十道采访处置史,兼领地方职务,并督查地方官的行政事务,可知当时地方无法履行应尽职责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和整顿吏治,统治者进行了此设置,不断地冲击了地方行政体制,故选A;此设置并未改变中央派员的身份,排除B;此设置只是针对地方行政官员,并非百官,排除C;材料未强调此设置的效果,排除D。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流民问题。根据材料中京城附近等县的农民受徭役赋税所累,为免税而卖田地,造成流民问题严重,①②正确,故选A;材料体现不出人地矛盾突出和集镇日益兴盛,③④错误,排除BC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乾隆时期的“庙享”制度。根据材料中乾隆提出历代帝王均应具有“庙享”地位,并付诸于实施,结合所学可知乾隆是依托“国家”和“正统”观念进行此番操作,主要是为了强调清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延续性,故选B;ACD非主要目的,排除。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后的教育改革。根据材料中的时空提示:1895—1899年,部分督抚撰写关于改革科举和设立新式学堂的奏折或论著,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随着列强不断掀起瓜分高潮,部分督抚进一步认识到维护清朝统治需要培养新式人才,才能应对不断深化的社会危机,故选D;督抚中大部分都是地主阶级,有些是洋务派,也有守旧派,对于维新运动的态度并不统一,排除A;清末新政才推行教育改革,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上海轿子的执照数量越来越少,其原因与新式交通工具马车、汽车有关,反映了交通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集中于轻工业方面,与材料中轿子数量越来越少没有关系,排除A项;晚清时期的清政府观念落后,更不会轻易采用新式交通工具,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后,自由平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物的倾向。根据材料中1933年《申报》登载的中华书局的书籍广告,其中的所列数目均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有关,结合所学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意识进一步被激发,有识之士和出版媒体顺势进行鼓动和宣传,故选B,排除A;材料未涉及弱小民族的复兴史,排除C;这些书籍的出版与宣传都出自民间,与政府无直接关系,排除D。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军、警、财、经、后勤、铁路等系统进行自上而下的接收,为沈阳市的秩序稳定、恢复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管理和建设城市的经验,C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材料是城市管理和建设,不是基层政权建设、培养大量的治军治国的人才,排除BD项。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革”结束后,人们思想中还有很多“左”的束缚,还有很多条条框框,实践中不敢迈开步子,甚至很多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做法也不敢去改变,故邓小平建议“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恢复的就恢复,不要等中央”,体现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实践,A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拨乱反正的思想先导,排除B项;1992年南方谈话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是保持中央政府的权威性,而是强调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实践,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存在财产等级的划分,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尽相同;无产者则要为帝国承担生育的义务,以增加帝国的人口;以上内容体现了罗马法具有较大开放性和流动性,C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协调了贵族与平民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中存在财产等级的划分,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尽相同,反映了公民在法律上也不是一律平等,排除B项;材料强调罗马存在财产等级的划分,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尽相同,没有体现这种划分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法国人权宣言明确提出法治、人民主权、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贵族乐于接受是因为其中的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故选D;贵族在大革命之初依然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不会认同人生而自由平等,排斥A;贵族并不排除君主立宪制,国王对此深恶痛绝,排除B;《宣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性质的,排除C。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保障政策出台的关系。根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领域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劳工利益,结合所学可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西方国家逐渐出台社会保障政策,故选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然以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主导,并未进行系统干预,排除A;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保证了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排除C;这些调整未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就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D。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中美国实力的膨胀及其战略意图。根据材料二战中后期,罗斯福提出通过取得的权力来领导国际社会,结合所学可知在二战过程中,欧洲衰落,美苏崛起,世界范围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愈发明显,故选D;AB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并不是罗斯福表态的主要原因,排除。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中赫鲁晓夫强调中国和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建设需符合本国国情,呈现多样性,故选D;材料未涉及民族解放运动,排除A;B并不是本题主旨,排除;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并未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排除C。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单项商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出口中的制成品比重,主要是为了发展民族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②③正确;材料强调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方面调整政策,已经是在摆脱殖民统治之后,①错误;南北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与信息无关,④错误,C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
17、答案:(1)持有者:宦官或皇帝的亲信。
执行的任务:宣召皇位继承人;监管并征收矿税;出京采购牡丹、扇子等皇帝个人喜好的物件。
(2)释义:驾帖是皇帝授权的宦官或亲信执行某项任务时的证明。
产生背景:一是由于皇权空前加强,皇帝的享乐意识在提升;二是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使得社会风气发生变化。
影响:政治角度:导致政治腐败,如宦官专权;经济角度: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与经济秩序;社会秩序角度:劳民伤财激化了社会矛盾,如民众和文官群体的不满。
解析:
18、答案:(1)背景:新兴独立国家仍然面临着老殖民主义卷土重来的危险,而且受到西方新殖民主义的威胁;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相互对抗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威胁着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国际关系中盛行强权政治,少数大国特别是美国和苏联操纵国际事务;中国与印度、缅甸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万隆会议的影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印尼总统苏加诺、印度总理尼赫鲁等人的积极倡导等。
(2)宗旨: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及反对集团政治;提倡国家间和平共处;发展中国家加强自身联合等。
影响: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发展趋势等。
解析:
19、答案:(1)中国历史上“及幼”“慈幼”的理念和实践,如民国政府的实践;借鉴苏联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关注民生;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如《婚姻法》的颁布;五年计划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等。
(2)积极影响:这给家庭带来了极大便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女性从家务中解放出来;这有利于社会生产与生活;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保障了人民的幸福安康。
消极影响:高福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存在人浮于事的浪费现象等。
解析:
20、答案:示例:信息提取:1912年6月5日;《辛亥广州竹枝词十咏》;黄花岗、七十二坟;督署、卫队、巡防营;上官奔窜、卫队散;狭路相逢、啸动天地、不爱头颅爱名誉;千古英雄等。
阐释:根据上述提取信息,可以判断画报登载的竹枝词中的“好男儿”是对辛亥革命前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的革命党人的描述与赞颂。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自救,但由于政治改革的停滞与倒退,使得更多的人意识到只有推翻清政权,中国才有希望。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举起反清旗帜,通过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组建同盟会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并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就是其中的代表,一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彰显了为国为民的勇气,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在当时引起巨大震动。
解析: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招生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卷(含解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联动网 »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招生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卷(含解析)试卷 答案(更新中)
0.500秒内查询了46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