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问,共48分。在每小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是高一四位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A.
B.
C.
D.
2. 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以上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相同特点是
A. 反封建性 B. 民族性 C. 普适性 D. 法治化
3. 西欧封建制度特征包括
①封君封臣制 ②庄园与农奴制度 ③等级君主制 ④基督教的精神垄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下列内容选自不同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其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③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机关,行使自治权。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 ①④③②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③①②
5. 1896年,梁启超上书张之洞“以六经诸子为经,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以求治天下之道;以历朝掌故为纬,而以希腊罗马古史辅之,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以按切当今时事为用,而以各国近政近事辅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他的上书中蕴含着
①用夏变夷②中体西用③古为今用④洋为中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方管理。以下材料反映的地方管理措施,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②“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③“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
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④① D. ②①③④
7. 夏商周:世袭→秦: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下列选项中,有关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以上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
A. 血缘→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血缘→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D. 血缘→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8.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有( )
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②政治中立,工作隐名
③职务常任,论功行赏④积极参政,任职限期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9. 在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精华,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形式得到确认。这一时期是
A. 北洋政府时期 B.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10.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些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
A. 礼法结合 B. 体系完备 C. 历史传承 D. 司法公正
11. 图示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知识网络。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共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 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基层民主实行间接选举
D. 民主与法制渐趋完善
12. 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 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 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
1624~1771年 后金和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建立并完善盟旗制度
A. 国家疆域奠定 B. 抗击外国的侵略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统治危机的初显
13. 16-19世纪,近代民族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其基本特征不包括
A. 个人对国家忠诚超过对国王的忠诚 B. 国家的版图常因国王婚姻关系改变
C. 国家鼓励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D. 有国旗、国歌、国家节日等
14. 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下列表格,对该表解读准确的是( )
1941年5月1日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5—1965年 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A. 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B. 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
C.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
15. 我国法律规定如果少数民族聚居地域较小、人口分散,可以设立“民族乡”。截至2020年2月,我国共有民族乡966个,有25个省级行政区均设有民族乡。民族乡的设置( )
A. 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
C. 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落实了民族平等原则
16. 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一论断
A.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 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 有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D. 践行了“五个认同”的思想原则
17. 最能凸显如表中我国外交战略演变的主题是
时期 外交基本战略演变
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末 “一边倒”(即与苏联结盟)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两条线”(即反帝反苏)
20世纪70年代初 “一条线”(即联美反苏)
20世纪80年代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不结盟政策
20世纪90年代 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
2012年以来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C. 增进互信加强合作 D.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18.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使美国就像“世界中央银行”那样,享受着中央银行能够享受 的大多数利益。这是因为该货币体系
A. 给美国提供了发行世界货币权力 B. 确立了美国在世界中的霸主地位
C. 使美元成为各国货币联系的纽带 D. 完成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最终统一
19.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古代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 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 阅读下列《清末关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清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B. 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延伸
C. 贸易逆差的地位长期保持 D.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日益加深
21. 隋文帝统一后,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将其流配还乡,核查结果新编户籍164万人。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税额,写成簿籍。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是
A. 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B. 选拔有才德的人为官
C. 加强民族地区管辖 D. 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
22.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23. 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 B. 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
C. 人类很早就学会了收藏食物 D. 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重要前提
24. 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B. 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 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D. 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问,共52分)
25. 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 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年7月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材料三 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密接人员正是最脆弱也是至为关键的那块“木板”,要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就要精准防控、快速出手,第一时间做到应隔尽隔、不漏一人,而这离不开隔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是用自己一时的不便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方便,对这种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理当心怀感恩、深表敬意。
——摘自《隔离也是战“疫”同样值得尊重》潇湘晨报(2022年4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隔离制度有哪些进步之处。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适于时代,追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3)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850年前后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20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20世纪中叶以来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信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方式。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摘编自刘以林《通信技术》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通榆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问,共48分。在每小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是高一四位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后,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A项中有下降趋势,故A排除;B项是不断上升趋势,故B项正确;C项中有下降趋势,故C排除;D项中发展趋势较波折,故D排除。
2. 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以上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相同特点是
A. 反封建性 B. 民族性 C. 普适性 D. 法治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不难看出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均颁布宪法或类宪法以巩固革命的成果,捍卫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既得利益,因此这能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法治化特征。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的宪法无法体现反封建性,排除;B项,民族性的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德国的宪法具有较多的专制色彩,皇帝世袭,首相皇帝任命,不具有普适性,排除。
【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3.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包括
①封君封臣制 ②庄园与农奴制度 ③等级君主制 ④基督教的精神垄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符合题意;②庄园制指的是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分给大封建主形成庄园,符合题意;③等级君主制度是中央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形式,贵族与市民共同参政,这是西方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符合题意;④在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处于精神垄断,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 下列内容选自不同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其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③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机关,行使自治权。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 ①④③②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民公社最早出现于1958年,②是1954年宪法中的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实现大概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依法治国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③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5. 1896年,梁启超上书张之洞“以六经诸子为经,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以求治天下之道;以历朝掌故为纬,而以希腊罗马古史辅之,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以按切当今时事为用,而以各国近政近事辅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他的上书中蕴含着
①用夏变夷②中体西用③古为今用④洋为中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以按切当今时事为用,而以各国近政近事辅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说明梁启超主张变革当时中国的天下之事,不是用夏变夷,故①错误;“以六经诸子为经,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以求治天下之道”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②正确;““以六经诸子为经……以历朝掌故为纬”反映了古为今用,故③正确;“以各国近政近事辅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反映了洋为中用,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D。
6.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方管理。以下材料反映地方管理措施,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②“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③“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
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④① D. ②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是秦朝的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③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④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顺序是②①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7. 夏商周:世袭→秦: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下列选项中,有关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以上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
A. 血缘→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 血缘→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D. 血缘→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夏商周三代是世官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做官;秦国商鞅变法时奖励军功,按照军功的大小,赐予土地和爵位,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汉武帝要求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即品行才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所垄断,不利于人才的选拔;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项正确;结合以上所述,其余三项所述不符合史实,ABC排除。故选D项。
8.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有( )
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②政治中立,工作隐名
③职务常任,论功行赏④积极参政,任职限期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有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故①②③正确,A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A。
9. 在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精华,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形式得到确认。这一时期是
A. 北洋政府时期 B.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事实上,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0.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些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
A. 礼法结合 B. 体系完备 C. 历史传承 D. 司法公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从战国到清朝的法律的演变,都是在前代法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历史传承,C项正确;图片体现的是法律的传承发展,体现不出礼法结合、体系完备、司法公正,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 图示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知识网络。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共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 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基层民主实行间接选举
D. 民主与法制渐趋完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故A项错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是边疆地区,故B项错误;基层民主实行直接选举,故C项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健全,故D项正确。
【点睛】
12. 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 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 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
1624~1771年 后金和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建立并完善盟旗制度
A. 国家疆域的奠定 B. 抗击外国的侵略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统治危机的初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表格可知,反映是清朝对东南海域、东北边境、西北和西部边疆地区的管理,反映了清朝疆域的奠定过程,A项正确;B项只符合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排除B项:君主专制的加强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统治危机的初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6-19世纪,近代民族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其基本特征不包括
A. 个人对国家忠诚超过对国王的忠诚 B. 国家的版图常因国王婚姻关系改变
C. 国家鼓励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D. 有国旗、国歌、国家节日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相对稳定,并不会因为国王的婚姻而时常改变,B项符合题意;A、C、D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14. 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下列表格,对该表解读准确的是( )
1941年5月1日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5—1965年 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A. 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B. 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
C.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萌芽于新中国成立以前,在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并不断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基于我国国情采取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完善反映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B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排除A项;党确立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尊重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不能体现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中国共产党创立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过程,未追溯这一制度的历史渊源,看不出源远流长,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我国法律规定如果少数民族聚居地域较小、人口分散,可以设立“民族乡”。截至2020年2月,我国共有民族乡966个,有25个省级行政区均设有民族乡。民族乡的设置( )
A. 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
C. 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落实了民族平等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所以,民族乡的设置落实了民族平等原则,D项正确;民族乡是解决我国散杂居少数民族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政治管理形式,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形式,但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身,也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排除AB项;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基层政权形式,而不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6. 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一论断
A.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 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 有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D. 践行了“五个认同”的思想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一论断有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C项正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时间早于材料时间,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时间早于材料时间,排除B项;“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 最能凸显如表中我国外交战略演变的主题是
时期 外交基本战略演变
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末 “一边倒”(即与苏联结盟)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两条线”(即反帝反苏)
20世纪70年代初 “一条线”(即联美反苏)
20世纪80年代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不结盟政策
20世纪90年代 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
2012年以来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C. 增进互信加强合作 D.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在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时又融会贯通,其主要体现为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战略调整是基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而进行的,体现了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时代主题,故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错误,排除。故选D项。
18.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使美国就像“世界中央银行”那样,享受着中央银行能够享受 的大多数利益。这是因为该货币体系
A. 给美国提供了发行世界货币权力 B. 确立了美国在世界中的霸主地位
C. 使美元成为各国货币联系的纽带 D. 完成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最终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使美元成为各国货币联系的纽带,故选C;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确立美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并非该体系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体系,并没有完成世界货币体系的统一,排除D。
19.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古代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 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主要是征税标准的变化,即由人丁为主到以土地和资产为主,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有利于促进赋税征收的公平性,C项正确;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并非是主要意义,排除AB项;丁税取消是在清朝的摊丁入亩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0. 阅读下列《清末关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清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B. 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延伸
C. 贸易逆差的地位长期保持 D.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日益加深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表反映了1861-1889年清政府关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增长,这说明清政府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量不断增长,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程度不断加深,故选D;图表反映的是关税占比财政收入的比重,而不是财政收入增长,故排除A;图表无法体现通商口岸的延伸情况,故排除B;图表无法体现清政府贸易逆差或者顺差情况,故排除C。
21. 隋文帝统一后,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将其流配还乡,核查结果新编户籍164万人。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税额,写成簿籍。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是
A. 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B. 选拔有才德的人为官
C. 加强民族地区管辖 D. 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通过加强户籍管理,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故A正确;B项是选官的方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C;D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错误。故选A。
22.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而不是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和文明产生的标志,排除BC项。故选D项。
23. 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 B. 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
C. 人类很早就学会了收藏食物 D. 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可知,人类能够生产、储藏食物,使得人类大批地定居下来,说明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人类很早就学会了收藏食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 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B. 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 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D. 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中国古代一直是小农经济,采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进,导致中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策,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封建剥削严重伤农与材料“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相矛盾,排除;C项,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精耕细作,生产技术较高,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问,共52分)
25. 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 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年7月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材料三 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密接人员正是最脆弱也是至为关键的那块“木板”,要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就要精准防控、快速出手,第一时间做到应隔尽隔、不漏一人,而这离不开隔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是用自己一时的不便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方便,对这种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理当心怀感恩、深表敬意。
——摘自《隔离也是战“疫”同样值得尊重》潇湘晨报(2022年4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隔离制度有哪些进步之处。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答案】(1)特点:隔离措施、方法、观念等比较落后;隔离观念起源早;不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具有官民协同并进的特点;影响深远。
原因:古代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统治者为稳定统治,重视防疫工作;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壮大。
(2)措施:成立救疫队深入灾区救灾治病;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
(3)进步之处:防疫体系化、制度化;防控更加迅速、高效、精准化、科学化;民众理解支持,积极配合;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认识:政府要发挥疫情防控的主导作用,发动民间力量的参与;以民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疫体系;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承担防控责任和义务,筑牢群防群控防线;坚持并严格落实“依法防疫治疫”不动摇。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可得出“隔离观念起源早,方法措施比较落后”;根据材料一中的“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可得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一中的“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可得出“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根据材料一中的“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得出“对以后的疫病防控影响深远”;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概括。之所以方法措施落后,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所导致的;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防疫发展则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民间力量的壮大;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则是由于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重视防疫工作。
(2)防疫措施:根据材料二中的“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可得出“成立救疫队救治灾区民众”;根据材料二中的“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可得出“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根据材料二中的“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可得出“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根据材料二中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可得出“发动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根据材料二中的“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可得出“建立时疫救治医院”。
(3)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三中的“密接人员正是最脆弱也是至为关键的那块“木板”,要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就要精准防控、快速出手,第一时间做到应隔尽隔、不漏一人”可得出“防控更加迅速、精准化、科学化”;根据材料三中的“这离不开隔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可得出“民众理解支持,自觉维护隔离制度”;根据材料三中的“对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是用自己一时的不便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方便,对这种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理当心怀感恩、深表敬意”可得出“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认识:根据前两小问的内容以及材料信息,结合古代、近代政府的统治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等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适于时代,追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3)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3)“已拆卸”: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不能衔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社会现象:军阀割据。
(4)历史趋势: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解析】
【详解】(1)秦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在中国政治制度上,是一个大变动,指是秦汉时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皇权是处于至上无上的地位;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面设置九卿;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有分工,相互牵制,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
(2)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已拆卸”:根据材料“旧体制既已拆卸”并结合所学可知,“旧体制”指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已拆卸”指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新制度:根据材料“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可知,新制度指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现象:根据材料“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可知,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军阀割据。
(4)结合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君主专制,材料三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可见,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大量灯塔建造,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850年前后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20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20世纪中叶以来 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信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方式。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摘编自刘以林《通信技术》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
阐述: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然需求。古代社会由于科技落后,通信只能采取比较落后、原始、效率低下的通信方式进行。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电磁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下,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信息技术、网络等促使现代通信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通信更高效、更便捷。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突破,现代通信技术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通信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多元。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近代以至21世界初,交通、通信的的发展与变化。考生需要在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交通、通信的发展与变化进行展开论述。比如电话、电报的发明,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通信日益发展。
【点睛】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