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

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考试
历史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秉琦指出:“约当距今七千年前到距今五千年前后,红山文化后期的喀左东山嘴发现了祭坛遗坛、牛河梁的女神庙建址和附近积石冢群,这是中国早到五千年前的、反映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本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该学者的观点
A.印证了阶级分化的存在 B.明确了暴力机关的职能
C.凸显了神权政治的特征 D.论证了早期礼制的出现
2.墨子强调指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 B.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统治阶级的现实需要 D.治乱兴衰的历史担当
3.据《华阳国志》所载,汉代许多“大姓”田庄所居地区天然资源差异很大,故此“大姓”田庄生产方向各有不同。另有一些从事专门化生产的田庄,如种桑、种桐、采矿、采盐或冶铸等则把劳动力集中投放于单一生产。汉代这一经营状况客观上
A.助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便于抑制土地兼并蔓延 D.有助于商品交换发展
4.据刘海峰的《中国科举史》记载: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其中,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这折射出
A.政府政策重南轻北明显 B.文化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南方民众向学风气浓厚 D.科举考试未能公平公正
5.下表是明代福建、广东部分地区贸易发展情况简表。这反映出当时
地点 特点
芷寮港 “万历间,闽广商船大集,创铺户百千间,舟岁至数百艘,贩谷米,通洋货”
福建漳州 商人“驾白艚,春来秋去”而至“米谷、鱼、盐、板、木器具等皆立聚于此”
广州雷州府 闽浙会馆、广州会馆、潮州会馆、高州会馆、雷阳会馆这五大会馆在建成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跨区域贸易的发展 C.政府强化市场管理 D.市镇经济日益兴盛
6.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第13款规定:“其进口货物由中国商人转贩内地者,经过各关,均照旧例纳税,不得另有加增”。这一规定表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
A.极力侵夺清朝海关主权 B.企图扩大对华最惠国待遇
C.力图限制中国内地关税 D.意欲扭转中美的贸易逆差
7.学者刘斯翰在介绍“岭南文派”的时候推出了康有为的奏折《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并加了一则按语“以余观之,其眼光、勇气,其攻击力、震撼力、影响力,实过于二十年后鲁迅的《狂人日记》。该按语的依据在于
A.维新派颠覆孔孟学说 B.八股取士的吃人实质
C.传统体制被彻底颠覆 D.国人天朝观念的颠覆
8.武昌起义后,杜亚泉发表《革命战争》一文,专门申论此次革命,以“建设民主国,创立共和政体”宣示国民,“纯乎为转移统治权之政治战争,一改历代革命战争之面目,实为我革命民族中一种之异彩。”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A.统治权从君主转移到国民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实现政权的和平渐进过渡 D.丰富了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9.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1920年以后,日本在华纺织业的规模急剧扩大,在1924至1925年期间,在中国的纺锤数已达100万,占当年中国境内纺锤总数的三分之一,至1936年该比重更是上升至40%。这反映出
A.日本形成独霸中国局面 B.日本对华资本输出的特征
C.中国半殖民化色彩鲜明 D.中国近代化取得显著成效
10.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案》中提出:“因为民主性的土地革命,不能消灭富农的,并且在革命后富农还是产生的要发展的,只有中国革命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才可以消灭富农”。我党的一决议案
A.导致机会主义继续蔓延 B.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需要
C.表明土地政策走向成熟 D.解决了农村中的社会问题
11.下表是山东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某时期地主、自耕农、佃农负担比例。作出这一决定的时期是
阶层 胶东区(%) 滨海区(%) 清河区(%) 鲁中区(%) 鲁南区(%)
收租地主 10 18.0 30 58 15.3
自耕农 8 10.4 14 19 11.3
佃农 8 8.8 14 7 10.0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1948年5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自被选(注:指被选为总统)以来,共匪在我后方社会中对我污蔑诋毁以及各种手段讽刺嗤笑,而以各大学中之职业学生鼓励煽惑学生群众为更恶毒。而本党党员又自相冲突,毫不觉悟,演成一盘“散沙”。该日记揭示出
A.国统区形成统一战线 B.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国民党灭亡的根本原因
13.在新中国成立三周年之际,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工农业总产值比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但是,土地改革以后,个体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能满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要求扩大自由生产来发展自己等问题出现。这一现象可以合理解释
A.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背景 B.工业基础薄弱的表现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14.右图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农地制度特征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A.实现了效率与公平最大化 B.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C.忽视了生产经营的公平性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5.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必要,不是为了“补资本主义的课”,而是要用它来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这一观点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引起了思想界的极大混乱 D.保证了现代化建设的实现
1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提出与民主党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之后,进一步强调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这一变化
A.构筑了现行政治的基础 B.增添了依法治国的新活力
C.调动了广大群众积极性 D.注入了多党合作的新内涵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20题全部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统一后各国之间的长城就不要了,只将北方各国的长城依次接连起来,筑成万里长城以防御匈奴,保护北方农业区域;秦始皇修筑了一条南起咸阳北至九原的军事通道,其主要用于运输军队和军用物资及生活用品等。秦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郡下再设县,郡县的主要官员没有封土只拿俸禄用于生活,用人任贤而不再世袭爵位官职。秦又将原来六国形状、轻重、大小都不同的货币废除,将黄金作为上币,方孔圆形铜钱作为下币。秦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货币,始皇任命李斯开展统一文字这项工作。教育方面只允许官府办学,严厉禁止民间办学,施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统一的学习内容。
材料二 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经过董仲舒的论证而得到丰富,并以较为完善的理论形态出现。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以“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方式实行思想控制,从而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同时,建立察举制,令郡国荐官,建立官学,通过考试从儒生中择贤任用。通过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汉朝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更为重要的是从学习到当官这条道路上初步实现了“独尊儒术”政策的落地和推行。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限制相权强化皇权而设立内朝,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变为执行大政方针政策的机构。随之又削除诸侯王的爵位,铲除地方割据势力,极大地巩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同时,在地方实行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实行国家盐铁专卖,实行均输平准,调剂运输,平抑物价,以此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掌控。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大一统思想上升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上均摘编自黄娜《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对大一统国家建立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对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创新。(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与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别具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中有许多裨益于社会的精华,熠熠闪光。下表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境界举要。
主张 人物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天地 荀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戴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许多精华,也有不少糟粕。不过,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只要它在历史上存在过,通行过,就说明它符合那个时代的需求,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能以当今的伦理道德去苛求古人,但是我们可以站在现代的瞭望台上去观察、审视、评判古人的道德标准,目的是剔出糟粕,弘扬优秀传统,延续宝贵的中华民族精神。
——摘编自傅永聚、任怀国《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蕴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社会治理的指导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环境动荡,革命事业尚在进行,这一阶段对辛亥革命的纪念评价经历了较大的沉浮,客观上也在重塑着民众的观念领域和精神世界,推动了广大民众从忠君爱国到革命救国的民族觉醒。辛亥革命的爆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助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中国革命正当性的论证、革命任务的明晰、革命精神的洗礼、革命道路的抉择提供了历史坐标和历史参照。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高举辛亥革命事业旗帜、争夺话语权以实现话语自主的契机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具备明确政治目标和丰富斗争经验的成熟政党。
——摘编自董在全《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百年嬗变》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事业逐渐落地开花,纪念辛亥革命也成了一种政治传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在转型之际同样需要这面旗帜并调整纪念话语模式,以此占据阐释辛亥革命内核的制高点,掌握纪念辛亥革命的话语权,从而获得革命正统性、政权合法性,为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型政党向执政型政党转变、助益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提供法理基础和民意支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构建出了一套符合自身政治文化思维的辛亥革命阐释体系,其中核心话语主要有两个面向:一是接续着“反帝”的政治主张;二是紧扣着“建设”的实践主题。这极大地满足了总结和激活历史经验、加强和整合政治力量、动员和教育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
——摘编自马敏《浅谈深化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研究的三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纪念辛亥革命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纪念辛亥革命的变化,并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是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类型表。
战略判断 身份定位 理论指南 外交政策原则 外交布局
战争与革命 社会主义阵营 亚洲革命中心 世界革命中心 两大阵营 中间地带 三个世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睦邻外交,世界革命、三和一少 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
和平与发展 战略机遇期 第三世界 发展中大国 世界一级 世界多极化 国际新秩序 和谐世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不结盟、不扛旗、不当头,战略伙伴、伙伴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
百年大变局 世界大国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 新型大国关系,新诚惠容,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摘编自周桂银《当代中国外交史的思想维度—概念史研究的视角》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中国外交政策概念的类型表中提取一个主题,并加以概述和评价。(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发现了祭坛遗坛、牛河梁的女神庙建址和附近积石冢群”及“已达到产生基本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可知这一时期宗教、祭祀等出现,论证了“早期礼制的出现”,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层的区别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暴力机关的职能”,故排除B项;“女神庙建址”与宗教神学有关,但其他材料没涉及,“神权政治的特征”并不突出,故排除D项。
2.A 解析:材料在突出“利”的重要性,这反映出墨子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唯物主义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中墨子不等同于统治阶级,故排除C项;材料中突出强调墨子重视以利治理社会的这种治理方式,而未体现出墨子面对乱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故排除D项。
3.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田庄生产方向各有不同”“从事专门化生产的田庄”“集中投放于单一生产”可知,汉代的这一生产经营模式在客观上导致不同地区的专业生产,出于交换的需要,必然需要进行交换,故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农业,故排除A项;汉代这一经营状态和抑制豪强没有直接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豪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这一经营状况不能确定是否抑制土地兼并,故排除C项。
4.B 解析:根据题干中考取进士的人数分布,再结合所学知识,文化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科举录取人数是地区文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城市前后功能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政府的相关举措,故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长途贩运带来的跨区域贸易,而非市镇经济兴盛,故排除D项。
5.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芷寮港“舟岁至数百艘,贩谷米,通洋货”,福建漳州“驾白艚,春来秋去”以及广州雷州府会馆的兴盛等,这反映出当时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C、D三项。
6.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条约的规定表现出美国进口货物“经过各关,均照旧例纳税,不得另有加增”,这一规定表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力图限制中国内地关税,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内地关税,不能说“海关主权”,故排除A项;对华最惠国待遇是指进出口贸易、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提供必要的方便,故排除B项;内地税不等同于贸易逆差,故排除D项。
7.B 解析:根据奏折名称《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及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在明、清两代,逐渐演变成为统治者维护闭关锁国的愚民工具,而这一奏折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故B项正确。颠覆孔孟学说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体制改革,故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国人观念的变化,故排除D项。
8.A 解析:依据材料“纯乎为转移统治权之政治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将统治权从君主转移到国民,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群众的反映,故排除B项;政权的和平渐进过渡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侧重强调辛亥革命中统治权的转移,故排除D项。
9.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对华纺织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逐年上升,这反映出日本对华资本输出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是讲日本对华的资本输出,不能得出日本独霸中国局面,故排除A项;中国的半殖民化是指中国国家主权的不断丧失,故排除C项;材料侧重强调的是日本对华侵略的特点,而非中国的近代化问题,故排除D项。
10.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中共中央认为民主革命时期,富农是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只有中国革命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才可以消灭富农”,我党的一决议案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需要,故B项正确。保存富农是对机会主义错误的纠正,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民主革命时期的富农问题,不能说当时的土地政策成熟,故排除C项;农村中的社会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解决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1.C 解析:结合材料中地主阶级承担赋税与自耕农、佃农差不多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保留地主阶级,结成统一战线,这一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故选C项。
12.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各大学中之职业学生鼓励煽惑学生群众”及“本党党员又自相冲突,毫不觉悟”可知中国共产党注重人民群众的工作,而国民党欠缺这一点,人心向背从来都在政治局势演变中起着决定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国民党存在的问题,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故排除B项;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时期未发生变化,故排除C项。
13.D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经过三年的恢复发展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不能满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要求扩大自由生产来发展自己”的问题,这反映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故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而非计划经济,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工业基础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当时面临的问题,故排除C项。
14.A 解析:如图所示可知,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公平、效率以及农民认知的均衡状态,故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集体土地所有制,故排除B项;根据图示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居于公平价值导向和效率价值导向的最佳契合点,故排除C项;农地制度特征的示意图讲的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故排除D项。
15.B 解析:材料中邓小平的观点揭示了在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故排除A项;思想界的极大混乱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结合,而非现代化建设,故排除D项。
16.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十六字方针”不断完善,逐渐突出“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以及“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这一变化注入了多党合作的新内涵,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所体现的变化内涵,故排除A、B、C三项。
17.(1)建立了统一新政治制度;扩大了古代中国地域基础;制定了统一的新经济标准;奠定了大一统王朝文化基础。(6分,任答3点即可)
(2)实现了理论层面的国家意识;构建了民族和国家认同;加强了大一统意识归属。(6分)
18.(1)追求理想,刚健自强的奋斗精神;推崇仁爱,奉行宽容的豁达姿态;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倡孝义,强调人伦价值的伦理道德观念;崇德重道,修己养身的社会意识等。(8分,任答4点即可)
(2)政治层面:调和矛盾,避免争端,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层面:重义轻利,讲究诚信,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层面:宣扬人人为善,强调气节道德,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性格的塑造;世界层面:有利于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分,任答3点即可)
19.(1)基本观点:立破并举、接力阐发。(2分)影响:重塑了民众对革命的正确认知;传播了我党的思想政治主张;促进了我党不断的走向成熟。(6分)
(2)变化:赋予反帝时代内涵;突出“建设”的实践主题。(2分)背景: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4分,任答2点即可)
20.主题:新中国外交概念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色。(2分)
概述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个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概念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个时期,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中国对外关系表现为革命外交与和平外交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第二个时期,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下,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线;第三个时期,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分)
总之,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及特定阶段,中国外交政策概念都形成了一个从外交观念到外交实践的完整逻辑链条,并且相当一部分概念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形势的产物,因而呈现出时代性和演进性。(2分)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联动网 »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试卷 答案(更新中)
0.500秒内查询了46次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