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卷卷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图1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国家统一的推动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商品交易的需要
2.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董仲舒
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可以说明
A.三者对大一统思想的认识不同 B.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C.三者都提倡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D.大一统主张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3.《宋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了
A.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B.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4.城市之中,大多划分为坊里,一个一个方形聚落,考古所见北魏洛阳、唐代长安,均是如
此布局。今日日本平安奈良城市以“町”为单位(意为平整的田界小路),犹存唐代遗风
(见图2)。材料最能说明
(
图
2
)
A.唐朝实行开放政策 B.城市建筑风格的继承
C.中华文明影响力大 D.盛唐时代的繁荣昌盛
5.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6. 《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与内地。” 与上述文字匹配的示意图是
(
▲元朝形势图(
1330
年)
) (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
69
年)
)
(
B
.
) (
D
.
) (
C
.
) (
A
.
)
(
▲清朝形势图(
1820
年)
) (
▲明朝形势图(
1433
年)
)
7.明清徽州乡村土地占有中普遍存在股份制,其中宅地由业户共业,少则二股,多则几十股。宅地细小股份不便造屋居住,但可卖出以获现金,不动产之土地股权可转换为金融货币财产。这一现象
A.源自于新经济因素的产生 B.造成了徽州宅地资源严重稀缺
C.违背了社会发展主流趋势 D.体现出民众经济生活的创造性
8.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
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
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D.能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9.明末清初,中国引进“开花炮弹”(一种爆破弹)的技术。……1840鸦片战争失败后,费
了很大力气进行了“二次引进”。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督师西征新疆,在陕西凤翔发
现明末所遗“开花炮弹”之实物,不禁感慨万千,谓“西洋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
当时有人留心及此间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据此可知
A.清王朝军备废弛 B.“师夷长技”思想开始出现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中体西用”观念发生变化
10.下表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国歌”的节选,其变化反映了
名称 背景 内容节选
《巩金瓯》 清政府宣称“立宪” 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
《五族共和歌》 中华民国成立 揖美追欧……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
《中华雄立宇宙间》 中华帝国成立 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国民革命歌》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
A.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逐渐深入 B.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频繁变动
C.中国近代思潮发展的与时俱进 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重
11.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12.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C.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13.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
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
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14.1949年6月,投机者通过银元投机,使得人民币兑银元比例从100:1飙升到2000:1,
造成人民币币值大幅缩水,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人民政府断然采取了强
有力巩固人民币的措施,此措施有利于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探索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C.推动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D.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15.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16.下表摘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反映出
时间 地方 外交活动
2018年 青岛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
2018年 北京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2019年 北京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20年 长沙 首届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大会
2021年 北京 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践行
B.中国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C.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积极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D. 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满分52分,其中17题25分,18题15分,19题12分。
17.(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随后对食用植物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它们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9分)
18.(15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有精神病的人和依照法律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除外。
——百度百科
(1)结合时代背景,阐述材料一、二、三中“选举权”内容变化并分析其原因。(7分)
(2)说明材料三中选举权变化的意义。(8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的地方机构
朝代 机构名称
汉朝 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东北地区设乌桓校尉,并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隋朝 在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但由边疆地区的民族首领担任郡守县令
唐朝 在边疆地区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进行边疆地区民族管理
元朝 在东北、云南等地设立行省
明朝 在长城一线设置众多军镇,称“九边”
清朝 设理藩院, 并且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有效的差别对待政策
——摘自姜凯风《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研究》
材料二:▲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 ▲唐蕃会盟碑
(
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
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
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
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 (
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
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
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
)
根据以上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1 2 3 4 5 6 7 8
D B A C A B D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B D C B A C D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满分52分,其中17题25分,18题15分,19题12分。
17.(25分)
(1)背景:“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投机活动的存在;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等。(每点2分,共8分。)
(2)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产力发展,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每点2分,共8分。)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积极6分:每点2分,答到3点即可;消极3分:一点2分,两点3分;共9分。)
18.(15分)
(1)变化:选举权从只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到材料二的“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再到成为公民普选权。1点1分,共3分。
原因: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对政策作出调整(2分);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2分)。(共4分)(回答社会主要矛盾及国家政权性质的变化亦可得分)
(2)意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人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为新中国各项建设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等等。(每点2分,共8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每个层面最多不超过2分,总分不超过8分。)
19.(12分)
示例: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相互交融中共同发展。(2分)
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并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隋朝由边疆地区的民族首领担任郡守县令;清朝设理藩院,并且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有效的差别对待政策,这种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地方行政管理尊重各民族差异和多样性;北齐青瓷尊进一步反映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接近、相互认同;民族交融离不开重要人物的推动,如唐穆宗与吐蕃会盟时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等,为民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在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8分)
总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果专门从政治制度角度,思想文化,历史人物等角度来论证,只要论题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皆可。)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