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湘豫名校联考语文试题,分享各位同学参考,2021高三湘豫名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有全科,语文数学英语等,关注答案联动网wWw.BOoksld.com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言”“象”“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三个重要命题,其间的关系得到了众多哲学家的探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老庄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道”,但由于语言的局限性,真正的“道”是“不可言的”。庄子也用“言者不知,知者不言”
的寓言来说明这一问题。然而,悖论却在于我们明明知道“道”不可言,但还是“不得不言”。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作为对“言”局限性的补偿,“象”成为了“尽意”的重要载体。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成为了联系“言”和“意”之间的桥梁,在
“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融合中,“象”成为了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就文学作品而言,
“象”是由“言”所塑造出来的,而“意”则是由这种建构起来的“象”来表达的。
然而,作为“尽意”之重要载体的“象”也具有自己的有限性,在根本上也不可能将“不尽之意”完全表达出来。所以中国古代哲学一方面强调“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另一方面又强调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要追求“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如何才能“超以象外”去追求“象外之意”呢?
从接受的主体来看,中国古代哲学就要求主体应该“澄怀观象”,做到物我两忘,在这样一种物我相融的状态中去感受和体验“道”的存在。但从传播的过程来看,则是要求传播者努力实现“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融合。在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中,“言”“象”“意”三者间的融合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言”来建构“象”。由于考虑到达“无尽之意”的目的,因此以“言”建构“象”时,一般只是对“象”本身进行粗线条式的大致勾勒,而不做太过细致的描绘。比如中国古典诗歌中虽然多有“物象”,然而却极少对这些
“物象”做具体的描绘,而是点出辄止;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物象”的“形似”要让位于“神似”,而且对于“物象”的形的最高要求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对“象”的这种要求,在限定“象”的同时尽可能弱化其限定性所带来的局限性,由此使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文学中,“尽意”是通过用重要载体“象”弥补“言”的局限性来实现的。
B.“象”的有限性使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立象以尽意”与“超以象外”这样看似矛盾的说法。
C如果接受主体能达到物我相融的状态,传播者就不必追求“言”“象”“意”三者间的融合。
D.一般而言,以“言”建构“象”时,只对“象”本身进行粗笔勾勒,不追求其“形似”,使得
“象”具有更多想象和阐释的余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言”的局限性切入,引出“象”在“言”“象”“意”三者融合过程中居核心地位的观点。
B.文章以中国古诗词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 本是指文字符号. . ①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 与“金 .“石 .“画 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②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 的要求和欲望 ③现在提到的“书 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 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④可见.自从有写 题目和参考答案大多对物象点出辄止为例,论证“象”本身具有丰富的可供阐释的空间。
C.文章综合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法,说理清晰透彻,充分有力。
D.文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问题.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①.国中属②而和者数千人.其为..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③.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题目和参考答案在论述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中“言”“象”“意”的融合时,既联系中国传统诗画,又涉及中国古代哲学。
3.下列所举例子中,不符合本文“言”“象”“意”融合思想的一项是(3分)()A.王维的山水诗择取山林意象构筑画面,营造出宁谧优美的意境,充满禅意。
B.当下图像传播强调图片、影像引起的视觉刺激,以直观性、现场性来吸引受众。
C.吴冠中的画作运用简练的水墨笔法,不重写实,以抽象形式和留白来营造诗意。
D.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用概括性语言描绘江南画卷,激发联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